引言:历史对于今天的读者到底意味着什么?通俗历史写作究竟指向何方?谁是我们的对手?我们的榜样又在哪里?本文准备就此问题,略陈管见。同时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身份调整与阅读冲击:
读者印象中的历史学者通常是“老头”,越老越好,头发花白,带个大眼镜。在文本还没有电子化的时代,历史学者的从业年龄通常是权威的体现。年龄大意味着阅读的史料多、研究的精准度高。但随着历史古籍、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的电子化,一般读者获取资料的速度被技术的变革增大了。速度的增加缩短了学术素养积累的时间,因而,历史学者的形象也会向年轻化倾斜。普度读者需要面临历史学者形象认知的观念转变,这是历史作者们需要改变读者的第一个认知障碍。
这方面可以黄一农写的《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一书为代表。这本书的重要性不在于结论,而是其所用的"e考据"方法。就历史学研究而言,从入门到深入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还是速度。这就使得普通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具备专业研究能力,这无形中淡化了科班出身与非科班出身的界限,“人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不再是一句口号。
就阅读冲击而言,互联网媒介对传统媒介,特别是对纸质书的冲击,不仅是形式上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读者的注意力被碎片化的信息吸引,动辄长篇大论的历史学文章如何处理其与读者阅读习惯的矛盾?这是历史作者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二历史学在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中处在什么位置:
历史学在国家层面以及学科层面的作用,无需多言。现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历史在他的生命里到底起着什么作用?换句话说,让一个普通读者阅读历史的点在哪里?强调以史为鉴太笼统了,强调无用之用太飘渺了。强调具体的历史知识似乎太琐碎了。这方面势必要对读者掌握历史的水平进行更精准的划分。如果笼统地满足所有读者阅读历史的需求,那就会导致历史知识的浅层化。对于历史作者们,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读者或者从茫茫人海中塑造读者,是第三个问题。
就历史知识来说,必须结合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来呈现,同时还要运用广告学消费者心理学等营销学手法,以保证获得读者的注意力并使之停留在文章里。采用热点事件网络流行语等写作方式是一种方法,就历史叙述的语言而言,传统的文言已经不适合普及了,但文言所承载的简洁丰富节奏等特征仍很重要。传统的说书讲史,在内容上也不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了,但其对故事情节的把控却仍值得研究。诸位可以听一听单田芳的评书,单凭一张嘴,就可以把读者的吸引力留住。如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跟着自己的思路或者沉浸在自己的叙述世界,是历史作者们,要思考的第四个问题。
三谁是我们的对手?
我们的对手不是简书上这些历史作者,这太小了。就普及而言,如何面对百科知识,如果你的文章内容与百科词条差不多,那么,是否考虑换一下呈现的方式。此外,还有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普及书籍。如何在这些书中凸显自己的不同?更为广阔的是,面对历史专业学者的研究和普及,我们如何迎接挑战?如何塑造自己的权威性?是历史作者们需要面对的第五个问题。
四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过度专业化的历史分工导致一个学者过分集中在某一领域而无暇顾及其他。因此,整合现有的学术成果重新解释历史主要事件和人物是一种写作方式。
过于泛化的通史叙述使得读者对历史细节不太关注甚至是盲区。因而,深挖某一被忽视或者妖魔化的历史阶段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其重点是细扣。
设定某类读者的特殊需求,然后就其面临的问题来逐步探讨,也是一种方式。不要偏离问题。而找到一个读者关心的实用性问题,考验历史作者们的眼光。
对已经形成的历史观念和尝试进行解构化的解读,又是一种写作方式。
不同的写作方式,在严谨性和普及性之间会有不同的取舍,这与历史作者的个人学术素养和写作态度有关。这就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了。
五案例分析
下文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