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鲁迅
写鲁迅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些微惶恐的。面对一个文学巨匠,我担心自己笔下的文字会太多偏颇。但我能肯定的是,一个读者,只有感受到鲁迅的绝望和孤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他的伟大之处。而当年的我,读到的只是一个充满斗志的战士,却不曾懂得,他在黑暗中的孤独与挣扎。而今,再读鲁迅,我已不再是当年无忧无虑的孩童。面对鲁迅笔下的沉重,我终于懂得,一个人在风雨飘摇的山河中孤独地抱着救国的希望,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却又饱蘸心酸的事。
在阅读鲁迅作品《野草》之时,我既感慨于他那份藏于文字当中的沉重,亦折服于他那将心绪起伏写得淋漓尽致的文笔。为了能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我将以《野草》中的文字为例,浅谈个人对其文章写法的认识。
一、字词选择、文句排列,寄托深意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秋夜》
鲁迅笔下的粉红花,在我看来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然而,作者却以“极细小”的字眼来修饰花朵。可见这希望之光尚不耀眼。而后作者连用了三个“梦见”,让人看到粉红花所代人物对希望的执念。然则那终是尚未实现的一场梦。三个“梦见”,既含藏着希望的光芒,又让人感受到一股藏于幻梦中的悲凉。
除了上述字词的选择,作者在文句排列方面亦颇有深意。先是写细小的粉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再以含有三个“梦见”的句子引出希望的光芒及未来美好的图景。一句“她于是笑了”缓冲了读者心中悲凉的心绪。而后,作者却以“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一句作结,则再度将读者的心情引入沉重的境地。由此可见,文句的巧妙排列可以引发读者的心绪起伏,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绪。不过,要强调的一点是,尾句的沉重并不完全陷于消极的囹圄,相反的,它其实隐藏着一丝丝希望与坚定的光芒。读者可以看到,粉红花虽然在冰冷之下冻得瑟缩,却仍旧心怀希望。而写出粉红花的鲁迅,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二、制造语句矛盾,使悲怆更甚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风筝》
“我”的悲哀来自于小弟被封建思想戕害而不自知、不反抗的作为。由此,作者想到了国民的麻木。那无可奈何的悲哀将他深深禁锢,一句“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可见其心中沉重。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躲藏,应当是避开寒冷,躲入温暖的地域。而他,却是躲到严冬当中,可见他心中的寒冷已甚过冬的温度。此处,本已见作者心中沉痛之深。然则,一个“但是”,加上“四面又明明是严冬”,则使语句变得有些矛盾,然而,矛盾之下,可见作者已无处可躲(连躲入寒冬这条路都行不通)。面对封建思想对国民的戕害,他曾充满希望地奋力挽救,也曾失望绝望过。然而,他始终不愿放弃,而这,注定了他心绪挣扎的命途。
三、写表面怯懦的“逃”,实则深藏背后的沉痛、坚定与决绝
(一)“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墓碣文》
(二)“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狗的驳诘》
第一句,作者所逃离的是一种绝望、虚无的消极情绪。“疾走”、“不敢”和“生怕”这些字眼,表面看来是怯懦者的表现,然而联系文意,则可见作者心中的坚定与决绝。救国之路坎坷难行,失败常有,因而难免失望哀伤。如五四落潮时,作者在《影的告别》中表现出了一种孤独、绝望的情绪。然而,他心中坚定的志向是不会轻易消弭的,因而在消极、虚无的情绪面前,他选择“疾走”,可见其心中决绝。第二句,作者逃离的则是狗辩驳而出的一个赤裸裸的事实,即人在现实中高低贵贱的观念与追名逐利的行径。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内心是痛恨的,因而他“一径逃走”、“尽力地走”,表面看来是落荒而逃,实则表现了作者对该种观念、行径的不耻及他追求磊落、光明的坚定之志。面对一切黑暗,作者的内心是决绝的。而面对未来,尽管他曾颓丧过、绝望过,却仍坚定地相信,他可以用燃烧的生命献予国家一份属于自己的光亮。
四、总括:以《颓败线的颤动》为例,浅析作者如何写出自己与笔下人物的心绪起伏
(一)“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登时一怔,接着便都平静,不多时候,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她在深夜中尽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天,并无一个虫鸟飞过。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阅读《野草》之时,《颓败线的颤动》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寄寓了对劳苦妇女的深切同情。那个女人,含辛茹苦地将孩子抚养长大,却无力引领他们逃离忍饥受寒与被人嘲笑的命途,因而竟遭致儿女的怨恨。面对这样的情况,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妇女为此而大声痛哭,反而一步步地写出妇女心中的心绪起伏,因而使人感到悲怆愈甚。他先是写“女人的口角正在痉挛”,让读者先感受到女人心中的哀伤。而后写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立了”,则进一步写出了她心中的沉痛。“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哀伤到了绝境,便如“骨立的石像”般,让人看不到生命的活力。可见,作者在这里的比喻用得恰到好处。
再则,作者写她“遗弃了背后的冷骂和毒笑”,走向了荒野的中央,照见了过往的一切,则写出了广阔天地下她那无边的孤独与决绝。决绝的背后可见其心中伤痕之深。有时候,无声胜有声,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妇女那无声的安静的心绪,实则却藏着深沉的哀痛。一句“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则将妇女心中压抑的哀伤渲染到了极致。
上段所述,都是藏于无声和平静中的哀痛,而最后,作者终于让妇女心中压抑的沉痛爆发,“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这样的比喻让人心中的哀伤喷薄而出。自始至终,作者都没有写出妇女大声的哀嚎,却依然让读者感受到了其心中深沉的苦痛。或许是因为作者明白,要写出一个人的心绪起伏与深沉之痛,需透过寂静无声的世界,看到一个人内在的革命。毕竟,极致的哀伤并不一定就是大声的宣泄,有时候,如死灰般的平静及平静后的爆发,更令人动容。
(二)“我梦魇了,自己却知道是因为将手搁在胸脯上了的缘故;我梦中还用尽平生之力,要将这十分沉重的手移开。”
读完这句话,我想,我已稍稍懂得鲁迅的伟大之处了。这不是夸张的言语,而是真实的体会。过去,我只知道他是一个为了救国救民而充满斗志的精神战士,却不知,在坎坷难行的救国之路上,他曾经历过怎样的绝望和孤独。这份绝望与孤独,对读者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读者只有看到他在黑暗中的挣扎,才能懂得他苦苦坚持一个救国之梦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颓败线的颤动》中遭遇苦难的中国妇女,是作者的一个梦魇。当我读到那句“我梦中还用尽平生之力,要将那十分沉重的手移开”时,心下不禁动容。现实的苦痛在梦中依然延续,可见其对国民苦难的观照之深。而“用尽”二字,则将他心中的沉重写到了极致。不然,他何以要用尽平生之力呢?
在我看来,鲁迅不应是孩子眼中畏惧的考题,亦不应是完美的标榜。我们应该做的,是读懂他在黑暗中的挣扎,并透过他的文字,看到一个人对自我乃至国家民族的剖析之深。这人世,生命无常,唯有精神永恒。我相信,现在乃至以后,依然会有许多读者趟过岁月的河流,于鲁迅的文字中寻觅沉默的心魂,而后细心感知他内心的革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