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找的一份培训,15天,且是烧脑式的培训,也是任务式的培训,但还是决定参加,因为想让自己蜕层皮。
主题是关于做教育科研。我一直觉得我有做科研的心,但没有做科研的本事。尤其是我这感性的人,实在是需要理性的东西加以综合。
所以,比较看重这次培训,属于翻越千山万水我都要去的那种。
所以,不允许自己开小差,也就没有带书,我想让自己全身心都投入进来。就像开班导师说“枯燥不好听的时候要忍住”,我这决心下得有些大。
上午。
先是开班仪式,导师没有来现场,但录制了一份近30分钟的视频,阐述了这次培训的课程安排、培训意义以及培训要求。培训班的主题是:“学研结合·知行合一——构建高新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
喜欢这次的安排,属于很用心的那种:
(一)基于“四个1”的学习共同体
即1个学员+1个项目+1名科研指导专家+1名教育学博士。培训以1个学员带1个在研或拟研项目为基础,以同领域研究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安排1名科研指导专家和1名教育学博士进行项目跟踪指导,在专家团队的带领下一边参与培训,一边完成研究项目。
(二)基于“学、做、评、改”的学习进阶之路
采用做中学、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在专家带领下边学边做边改,在各课程板块的学习中,通过“学、做、评、改”四个主要环节,将参加培训的过程作为推进研究项目的过程,在项目研究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实现科研骨干人员研究能力的提高。
1.学:专家就课程模块的核心内容进行专题讲解和指导
2.做:围绕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在专家带领下开展工作坊研修,进行研究实操
3.评:对课程学习的作业任务进行展评,专家现场点评和指导
4.改:分小组对课程模块的关键任务集中交流和专家指导修改
非常期待自己能沉潜下去,扎根下去,有所成长和收获。
领导也要讲话,提出殷切希望。我记住一句话吧:做难事必有所成,这种收获一定是别人不能比拟了的。
接下来是教授的讲座,题目是《选题论证》。教授的讲座比较全面、规范和实用。记下对我有启发的吧。
1)教育科研有三个环节:设计论证、具体实施、成果的表述和推广,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对于我来说,每一条都存有困难。
2)从繁琐的工作状态,到坐下来学习,是一种挑战。
好像我是比较习惯的,可以工作,也可以静下来学习,可以在这两种模式之间任意切换,还不耗时,还不错。
3)科研课题好不好,首先看题目,题目不能打动我,是不愿意看内容,即便内容很好,也会影响整体的表达。
如果题目是科研或者文章的外貌的话,我也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换言之就是“以题目看文章”的读者。题目亮了,整个文章才会亮了。所以,我每次写作时都会在题目上费尽心思,甚至花在题目上的时间比写正文花的时间还长。
4)让别人信服,你的研究就成功了。
也许首先是要让自己信服,让自己所在的团队信服吧,才能让别人信服。
5)教育研究要避免一种倾向,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格,没有谁值得你崇拜,也没有人值得你瞧不起。
这句话在做科研的人当中,也许是比较合适的。所谓文人相轻,可能都觉得自己牛,谁也不服谁。对于我而言,还是有人值得我崇拜,我也不敢瞧不起任何人。
6)中国教育报的一则评论:一研究就成功,一成功就推广,一推广就失败。
其实,对于当下的教育科研,对于中小学一线老师来说,真正领略到教育科研的魅力的人并不多,90%以上的老师在做课题时,的确是功利性比较明显。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们的反思力不够,几乎每天都在为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奔波,方法简单。当然,老师们的阅读状况也是令人堪忧的,真正愿意去读教育教学层面的书的人太少。
7)停留在感觉层面,用直观感觉来的问题,是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呢?
我就常犯这个毛病。好多时候我做事也是停留在直观感觉层面,比如想去研究孩子在小学1-6年的理想变化,发掘背后影响孩子理想的因素。也想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但都止于直觉,不够理性。
8)顾明远:真正的教育家都是从一线教师实践出来的。教育家办学。都是从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
这句话我十分赞成。所以那些对一线老师真正有用的科研研究,也是这些教育家的成果,并非大学教授做出来的那些成果。比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
9)回到素养本身来看,依然是以能力为核心。我们的素养会讲关键能力、一般品格和价值观念。一般品格和价值观念是保底的东西,能不能成为好人是靠关键能力。
这个好人是指有本事的人,也是我们说的有能力的人。我呢,还是缺乏的。
10)成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去年的主题是:创生。和生连在一起的都是好词。
呵呵,细想一下也是如此,生命、生活、生意、生机、学生、生长、生龙活虎、生动……就包括有个词语是:花生,都是一个好词。
11)高新区的整个学校:求变、求新、求上。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思考,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思考可以怎么做。
每天都思考一点点,然后落实一点点。这样的状态也是不错的。
12)一般的老师只是收集资料,总结一下,没有分析。
我发现我收集资料的能力还是有的,总结的能力也是有的,但就是分析时,缺乏理论支撑,缺乏科学的分析,所以看上去就不那么理性。是不是可读性强的文字,都是理性不足呢?
暂且梳理这些,因为今日的培训还是处于被动听和消化的阶段,且还需要不断寻找自身的问题,然后尽力弥补一下这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