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素 问止一日记
止一读《易》3:一阴一阳之谓道

止一读《易》3:一阴一阳之谓道

作者: 小子止一 | 来源:发表于2024-03-25 12:24 被阅读0次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故强为之容曰道。”

伏羲氏一画开天分阴阳,以八卦演化道。

文王重八卦而六十四卦,以彖言天地万物之变而应之于人。

周公旦继文王之志,以爻言卦象之变。

孔子五十而致于“易”,以传释之以言君子而道中庸。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伏羲氏以一画开天分阴阳演八卦,以象天地万物之变,可谓“道生一”也。文王遵循伏羲氏之道,重六十四卦彖言天地万物之变,此谓“一生二”也。周公旦继文王之志,以爻言卦象之变,广神道而教化育民,此谓“二生三”是也。孔子传释之以言君子之德而道中庸,北宋邵雍著《皇极经世》,以言“天地有阴阳,人有邪正。”言阴阳相济,邪正互成之理,此之谓“三生万物”是也。

《皇极经世》、《易传》,道乎?非,合乎于道者也,以道之所指而应之于物也。六十四卦、卦辞、爻辞,道乎?非,合乎于道者也,以道之所指而应乎于人事也。伏羲八卦,道乎?非,以八卦阴阳之变而言道之所指,天地万物存亡之理者也。诸圣贤之言非道,然道在其中焉。故老子曰:“道非道,非常道。名非名,非恒名。有欲以观其极,无欲以观其妙。此二者同出而异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先后相随,音声相和,恒也。”知恒曰常,知常曰明,是谓袭常,则近道矣。故《道》曰:“圣人之道,以天地万物之道论人之道,以人之道促天地万物和谐发展之道。”道隐而不可见,然其德厚矣!广矣!远矣!近矣!人日用而不知。天地万物无有不衍生于道,无有不遵循于道。故圣人尊道贵德,顺应自然,恬淡虚无,为而不争,行必合乎于道。

止一

2024年3月3日

参考文献

1、曾仕强、刘君政 教授著:《易经真的很容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2、韩永贤 著:《周易解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4月。

3、【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译注,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9月。

4、止一 著:《“1+1”教学》,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5、【春秋】老子 著, 止一 解读 :《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6、【春秋】老子 著, 止一 解读 :《道》,全球华人出版社,2023年11月。

注:文中观点纯属止一个人一己愚见,不代表任何人及其思想。若有不是之处,请一笑置之!

简书同号有连载,

有缘之人等你来。

尊道贵德明要妙,

恬淡虚无道门开。

相关文章

  • 平道止正

    借天述道,借道述象!实为止,借事述物,借物述人,实为正!止则平静,正则平动!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止一正之谓...

  • 小白画画~

    一阴一阳之谓道

  • 易经是怎么来的?

    1、什么是易经? 易,古文易字有日月组成,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易经就是关于阴和阳的经典,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的万...

  • 《情义双关的命题》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规律,一阴一阳之消长盈虚。就是无道,即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所谓生生之为易,其实应为生生死死...

  • 万物含阴阳-《实用玄空风水学》讲义(选登2)

    一、 阴阳简述 1、太极图 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皆有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以道阴阳...

  • 为解周易(二)

    易有三曰:归藏、连山、周易。 易之义亦三:日月为易、晰蜴之蜴、变易之易。究其共蕴:变化之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之...

  • 知易讲堂 | 布衣说易系列之易学的起源与发展(上)

    这个图主要是想表达一阴一阳之谓道。 什么是道呢?一阴一阳就是道。 ◆◆◆ ◆◆

  •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被称为无字天书,七千年前伏羲氏画八卦帮助百姓识天象,后来周文化又推演出六十四卦,再到孔夫子做十传。 很多人...

  •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生两仪,可谓之阴、阳。自然孕育之始,万物生化之源,一切由之而产生。它又是《易经》的智...

  •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即为:“人道、天道、事道”。 大家要顺应自然,顺应道。 一阴一阳也就是人类狭义的所定义的对错,成败,快慢,高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止一读《易》3:一阴一阳之谓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yc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