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是一篇英国作家伊夫林.沃写的短篇小说,他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最具摧毁力和最有成果的讽刺小说家之一”。小说讲的是一位被称为默平勋爵的人在一次他夫人举办的游园会上选择自杀,后在自家的橘园中被游园躲雨的邻居救下,然后被货车送到了一所叫“郡精神缺陷疗养院所”,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叫做勒夫戴的人,由此开头展开的故事。
默平夫人带着女儿安吉拉来精神病院看望自己的丈夫默平勋爵,安吉拉至今十年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了。她母亲默平夫人每个季度都会去精神病院看望她的父亲,然后会赶在下午茶前回来。回来后也对关在精神病院的丈夫情况缄口不提。默平夫人是对自己的丈夫有怨恨的,怪他选择在自己的朋友面前自杀,很是让她难堪。对于自己的丈夫她觉得自己做的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让他住在精神病院里一个独立出来的边厢里,一个专门为富人阶层的疯子准备的区域。
安吉拉初次见到勒夫戴时,勒夫戴正跟在自己的父亲后面,充当着默平勋爵的随从。他的出场是一位年迈的小个子男人,满头白发,脸上挂着至善的表情。在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他,无论是这里的工作人员还是病患,都对他称赞不已。这些都令安吉拉对他产生了好奇,追问下才知道勒戴夫其实也是这里的患者,已经住在这里三十五年之久了。在当时的安吉拉看来他是一位神智非常清醒的正常人,理应被放出去,而不是被永久的关在精神病院里。她那个时候还不知道看人不能只看他好的一面。而这一面却是他当时愿意展现给所有人看的一面。
勒夫戴是因为在自己还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时,把一位骑着自行车自己又完全不认识的女孩子给推倒,然后将其残忍的给勒死了。之后没多久他选择了投案自首,就被送往了这所至今仍关着他的精神病院。所以有因必有果,他就应该为自己的罪责买单。
安吉拉对于此时的勒夫戴表示出了同情,她问勒夫戴想不想出去,勒夫戴先生说:“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喜欢住在这里的人。”他当时所表现出来的样子与语气都是非常谦卑诚恳的。安吉拉是一位有着正义与责任感的人,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她帮助勒夫戴先生成功申请到走出精神病院的机会。在即将走出去的时候这里的人都是对他依依不舍,有的患者甚至热泪盈眶。工作人员还说这里永远需要他,有他的位置。可见这里的人们是多么看中他,在这里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一位天使般慈祥的老人。
可是结局却是反转的,勒夫戴在走出精神病院两个小时后,又返回了,他此时的脸上挂着怪异的微笑,一个温和,自我沉溺的微笑,如同在回味着什么。对于他的返回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离精神病院大门外的半英里处,有一位被扼杀的年轻女子以及一辆被丢弃在旁边的半旧自行车。
没错,他又一次杀人了。好不容易走出这里的机会对他来说,仅仅是用来品尝再次杀人的乐趣。他在走出精神病院的那一刻就把身体里一直关着的恶魔给放了出来,把天使关了进去。所以对他这种人来说精神病院或者是死去无疑是最适合他的地方。
就如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说:“人性中既有善良,也有邪恶,但最终决定的是一个人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看人也是只看到了人的一面或几面。因为我们往往能看到的也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相信着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却也要留心人性中恶的一面。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也要多角度的去看,不能仅凭眼睛看到的与他人嘴里描述的就自以为的去判断一个人的对错,或者定性他是好人或者坏人。
小说中安吉拉,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人,却因为她以为的善良举动间接害了一位年轻女人的性命。所以在帮别人之前最好把这个人与他的事情给全面的调查清楚不然“农夫与蛇的故事”会重演在自己身上。我们可以善良但是善良的也要有理性与底线。
同时安吉拉也是一个对亲情很冷漠又残忍的人,却也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她可以十年都不来精神病院看望自己的父亲,却转身对一位陌生老人一直待在精神病院感到同情,并想办法成功帮助他走出这里。
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没有单纯的善,也没有单纯的恶,很多时候,两者之间是相互转换或者共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