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与了一次徽菜&油的研发活动,途中和一位木榨油技艺非遗传承人沉入的聊了很多关于油的内容。传统徽菜有三重:重油、重色、重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实有不同的解读,在近十多年以来,餐饮业内给予“重油”的解读是:注重用油的品质、品种,和用油的调和。
这一次的菜品活动,是在探究不同的食材和不同品类的用油调和。重油,真的不是大家传统理解的那种什么菜里都放很多油,那种叫“油重”。
不知道正在读文章的你是哪里人,我小时候生活在皖北和苏北交接的地方,家中多吃菜籽油、大豆油、猪油,偶尔会有花生油,至于葵花籽油、茶籽油、橄榄油之类的则从未出现在我儿时的记忆中。
小时候,村头有一个榨油坊,每到家中需要补充新油的时候,母亲就会将提前晒好,簸箕筛干净的油菜籽用口袋装好,自行车驼到油坊去榨油,这种榨油是机器炸的,也是生榨。和我现在所在黄山地区的熟榨是两种类别。榨油坊是要么付现钱,要么把榨油的油饼,并一点油菜籽给油坊抵作榨油费用的,现在大家都是从超市买油了,去年过年回家还特意去看了一下,那个油坊已经不在很久了。
那时,因为榨回来的油是生油,拿回家来之后,就像是过年般的感觉了,因为生油要熬过,否则炒菜的时候生菜籽的气味和油烟都会很重,所以就会炸丸子和猫耳朵之类的。熬过的油会被装在大的油坛子里,锅底剩下来的往往就会被用来炒鸡蛋。皖北的做法是用土鸡蛋,辣椒(狠辣狠辣的土辣椒),还会加上盐豆子(一种酱豆),一起来炒。鸡蛋和菜籽油混合出的香味,是儿时对于美味最好的记忆。
徽菜的用油“狠”的重要一个原因是,徽菜中很多食材是干货,干货在“水发”“油发”等处理后,烹饪过程中需要用“狠油”,比如笋,尤其是笋衣、笋干等,如果不用油煨炖透,味道和口感是呈现不出来的。
豆油和鱼类的食材共同烹饪的时候,会迸发出更加鲜美香浓的丰腴口感。油,是锅具和食材的媒介;油,在长江流域的使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传统木榨的豆油,煎鱼,烧鱼,或是熬浓汤,都能比现在的色拉油有更好的呈现方式。
而淮扬菜中的大煮干丝,“加料千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若是用菜籽油来烹煮金黄色的汤底,那绝对是更美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