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妈妈的困惑:
周五,晚上,妈妈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并明确了规则:明天早晨检查,完成的我们就出去玩,没完成的就留在家里继续写。
周六,早晨,妈妈开始检查,老大和老三都完成的很好,唯独老二“顶风作案”,这让妈妈很生气。
结果,妈妈就真把二女儿一个人锁在了家里。临走之前,孩子抱着妈妈的腿哭喊着、绝望的央求:妈妈,我错了,我现在就写,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妈妈根本不为所动,毅然决然的就走了,伴随着妈妈远去脚步的是老二撕心裂肺的哭声:妈妈,妈妈,啊……
在路上,妈妈通过监控观察孩子的动态:嚎啕大哭了几分钟就停了,毕竟没观众了,再哭也没用了;然后就是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很烦躁,吼两声、跺两下脚、砸砸枕头,从这屋到那屋的来回蹿……再过一阵,就逐渐安静下来了。
妈妈还给钟点工阿姨打了电话,说孩子是被罚留在家里的,给她做点午饭就行,记得走的时候锁好门。
晚上,和孩子通电话,孩子诚恳的说:妈妈,我认识到错误了,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妈妈听了很满意:我再给你布置作业,完成了明天早晨就让爸爸回去接你,没完成就继续留在家里写。
如你所想,孩子很快就完成了。
第二天早晨,在爸爸出门去接老二之前,老大和老三走到妈妈面前乖乖的说:妈妈,我们以后绝不会像妹妹(姐姐)那样,我们一定听你的话,及时完成作业。
妈妈很骄傲,认为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育儿经验”,而且还杀鸡儆猴似的教育了一个还捎带上两个,简直就是一箭三雕。
有的父母很赞同妈妈的做法,认为就是要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就是要让孩子受一次惩罚就铭记终生。
但也有很多父母表示发对,认为这种“抛弃式”育儿会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服从命令”或者是“完成作业”,如果没有了爱,就算拥有全世界又能怎样呢?
别人同意不同意,都不会阻止妈妈这种育儿风格的延续。
说两个原因。
一个是,妈妈既然这么做了,而且自己感到很成功、很骄傲,那在一般情况是很难听进反对意见的。这到不是说这个妈妈顽固,而是我们所有人都是这副德行。
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最好是看到了严重的后果,或者是在一件事上举棋不定的时候——这件事又关乎我们的财运或者命运,是有可能反思一下的——是不是我真的意气用事了?是不是真的应该找个明白人问问啊?
即使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的反思也必须得是自愿的,不能有来自外界的严厉批评和逼迫。如果有人胆敢站在我们头顶上、掐着腰、指着我们的鼻子教训我们:你这样做是错的,我早就说过你这样做是错的,你这就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长点脑子吧……那我们肯定不会care他,并一定会在心里问候他的老母亲,然后,我们会继续走我们特立独行的路,并高唱:老子愿意,你管得着吗……
更何况这个妈妈还“做对”了,至少从目前来看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箭三雕”的评价是这个妈妈谨慎了、谦虚了,我认为应该是“一箭四雕”——孩子爸见了这种场面能不害怕?对孩子都这么“狠心”,能在乎一个两条腿的男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风格,有的强硬、雷厉风行,有的温柔、和风细雨,有的矛盾、刀子嘴豆腐心,但无论那种风格,都是更根本的生活态度甚至性格在教育孩子上的表层表现,都是几十年形成的“老习惯”,这些都不是说改就能改了的,不是听了别人的几句建议或者吐槽就能调整的。
“泰山易挪秉性难改”这样的老话我们就不说了,想想我们自己就行,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应该也看了不少的育儿书、文章、视频了,我们又跟着做了多少呢?又改了多少呢?
哦,不,我们还是有改变的,我们最大的改变就是一直在学习。这很像减肥,虽说这么多年越减越肥,但我们的态度至少是诚恳的——我一直在减啊,我一直在努力啊!
而且,从事实来看,风格很可能没有好坏。
图片来源于网络举个最简单、常见的例子,比如握笔姿势。你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学习训练,但握笔姿势依然千奇百怪,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用科学的表述方式应该这样说:握笔姿势以及字写的漂亮还是难看和学习成绩没有任何相关性。
再举个例子。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说:在婴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所谓依恋,就是儿童和特定个体(一般是母亲)形成的一种正性(积极的、好的)情绪联结。这种连接会让儿童体验到来自母亲的爱,体验到安全。
依恋呢又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看名字你就能清楚的意识到各类型之间的区别以及“好坏”。但事实是:
我们既不能说婴儿期时没有形成安全依恋风格的儿童在以后的生活里都会经历困难,也不能说一岁时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以后总是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事实上,有些证据指出,在陌生情境实验中所划分的回避及矛盾型儿童,在日后的表现也相当好。
个人风格这东西,像人一样,是立体的,是多维度的,我们展现出来的,或者是我们看到别人展现出来的,极可能都是一个片面、一个片段,是不完整的。而一个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比如学习好,比如工作好,比如把孩子教育好,都是需要若干条件支撑的,很难根据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判断其成、败、对、错。
育儿风格虽说每个人都不一样,也很难改,但认识到自己的风格特点还是很有好处的。往最简单处说,我们可以知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就像一个人有所谓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吃几碗白米干饭,不至于在关键的时刻闹出笑话。
比如这个孩子的爸爸,他就很清楚自己能干什么。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