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表面的风平浪静总是暗藏着危机,与父母不冷不热的关系终于告一段落了。但是我并不为我预感的准确性感到丝毫的窃喜,心里只是无限的平静和理智。
晚上回到家中,老爸坐在饭桌前,我不带神色地跟他打了一声招呼,没有敌意,也没有暖意。其实,是我不敢面对他,也不敢让他清晰地看见我。事实上,我对他是没有任何怨恨的。
“战火”很快爆发了,老爸开始责问我,质问我,以他一贯自以为是的态度。
究其原因,还是“早起”的问题。父母认为我现在是休学在家,就好好养病,要求早上晚一些起床。而我没有听他们的话,坚持自律,早起。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父母的不理解和不支持,隔三差五地闹得不愉快。
每一次,我都利用自己的钝感力跟他们和谐相处,在分析父母子女关系的同时,也不乏反思自己。这一次也不例外,老爸似乎已经愤怒到了极点,他粗暴的话语中透露着他的愤恨和不满,我却并没有生气,我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态。
自从高中那场病起,父母就一直没有把我当成正常人对待过,尤其是老爸,总是强调我是个病人,说我有病。难道一次生病就意味着要病一辈子吗?我努力地把自己当正常人,他们却不断地把我往“不正常”的边缘推。
我不否认他们的心的确是好的,可是这并不代表孩子必须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更何况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
即使是受苦,我们也不能剥夺别人在受苦中获益的权利。只有在苦难中主动地改变,才能成长为更独立更坚强的人。
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妈妈,虽然平时也跟她闹矛盾,回家这一段时间关系也没有以前亲密了。可是每一次家里真的闹起来了的时候还是会顾及她的感受。
我以为自己已经没有了眼泪,其实只是没有遇到伤心的事情。受苦和磨难都不会使我流泪,而关系到妈妈的时候,我的心灵似乎就脆弱得不堪一击了。我不希望自己的事情牵连到自己爱的认受苦 ,而妈妈似乎永远都在背这口锅,从小到大,哥哥和我,都无数次在妈妈的庇护中得到解救。孩子总是触及母亲心中最容易受伤的那个地方,难道这就是母亲的使命吗?
02
走出房间接水的时候,父亲在冲脚,停了三秒钟,我差点没后悔。我也是佩服自己的钝感力,这么慢才反应过来——父亲会不会打我。
跟朋友提到这个想法的时候,他说:”这么大了,应该不会了吧。”原来,不理解就是不理解,没经历过就是无法感同身受。记得哥哥被父亲两次逼得跳楼的时候,也不过二十岁左右,这与年龄无关。
高中休学被父亲两次“暴打”,我无法理解在那么瘦弱的情况下,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拳打脚踢。我甚至不想揭露家里的丑闻,母亲和哥哥忍受过父亲这样的暴力。这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吧,多少表面的风平浪静下隐藏着无数“暗流涌动”。
可是今非昔比,当年,我17岁,休学,第一次被父亲暴打。我不想用自己犀利的文字去刻画无情的场面,也不想用自己浅薄的认知去描黑父亲。我不带任何情感,也不带任何偏见,只是平静地讲述事实。
并不是每一个父亲都要在孩子心中竖立一个高大伟岸的形像,所以,我的父亲,从来没有。
如今,我23岁,同样是休学,当然,在之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决定放弃学业了。在那段时间做出这个选择,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自己不是因为后来发生的这些事情而放弃学业的,并且心中很清楚地明白,放弃学业,并不代表不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经过方方面面的分析,倾听过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的三观所在,我最终选择那样的道路。
现实生活很残酷,谈三观或许有点理想化了,可是在保证生命和生活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寄托和支持,一个人是不会快乐的。
03
听到有人在敲门,我知道是哥哥回来了。之后的好久才想到,一定是妈妈把哥哥叫回来的,她也怕父亲打我。再后来,我想明白了更多的事情——父亲下班回来已经念叨很久了,家里在很早的时候就酝酿起了“战火”,只是一直在等我这个主角的出场。
我不希望自己影响到哥哥的工作,也不希望让妈妈因我而忍受父亲的怒火。
我的内心明明无比热情地热爱生活,而父母的频频“打扰”,已经让我无法安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朋友说出“你哥回来了,父母就应该会分一部分注意力在你哥身上 ,或许就不会这么影响你心情了”这句话的时候,我并没有赞同的意思。
高中休学的那段时间,一开始也是父母各种限制,后来我都一一妥协了,压制了自己所有渴望和自由,也因此形成了对妈妈的依恋。
而这一次,也是各种限制,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也一次次做出让步,父母却得寸进尺,非要以爱的名义剥夺掉我最后的一点权益。
吃饭,起床,睡觉,本是一个人的自由意志,身体上的感觉也是自己的,痛苦或快乐,都只有自己去感受才是真实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这一生也不会快乐。
心理学大师武志红说过的“未实现的愿望”,力量真的是很强大的。这不就是一次轮回吗?如果这个“渴望独立和自由”的愿望不得到实现,我也许永远都无法跳出这个剧场。
如果这一次不走出来,我也许就会在将来再演一次同样的故事,再“病”一次,在下一次的剧本中实现独立。
或许这就是我人生的坎吧,迈过去,我就赢了。父母总把我当成病人,我要走出这个魔咒,只有真正地独立,经济和情感都独立,才能解救我。
04
我以为谁都可以好好说话,我做到了不带敌意的拒绝,可是父母没有做到不带诱惑的深情。
心理大师武志红书籍中提到过,没有敌意的坚决,即我不答应你时,我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错了。不含诱惑的深情,即我爱就爱了,没有条件。
而爱是什么?爱是无条件地付出。如果一定要做到什么才能得到父母和颜悦色的对待的话,那这份爱就给得太沉重了。面对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心里真的会压得喘不过气来。
父母的控制欲似乎太强了,当然我自己也不乏存在问题,毕竟“瘦”就是事实。可是一直没弄明白的是,“瘦”一定是一种病吗?“瘦”就要被认为不正常吗?现在“瘦”就意味着会一直瘦下去吗?
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早起”的问题,竟然衍生出了如此多的风波。一直不明白,早起到底哪儿错了? 我说过,表面的风平浪静底下是“暗流涌动”,我仍旧理智地不为再次回到家中时的宁静而感到庆幸。
如果我错了,那就让我固执一次吧,我真的想为自己选择一次。成为自己,才是生命的最佳选择,我要为自己活着。
05
高中休学完之后之所以还可以回到课堂,除了与家庭条件和当时的年龄有关——十七八岁,并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还跟高中的教育制度有关——高中是有人管的,接受正规的教育,按程序升学,考试,毕业。
而现在是在大学里休学,我成长了6年,6年的米饭不是白吃的——心智上的成熟度,认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责任的意识——我已经不停留在过去了。在自由的环境下,若不是自己真心的选择,只是为了混一纸文凭,是很难认真学习的。
而“混”,是我很难接受甚至无法接受的生活方式。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