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人文社科文学
褪去浮华求本真——《目送》之龙应台印象

褪去浮华求本真——《目送》之龙应台印象

作者: 素心suxin | 来源:发表于2018-06-24 18:38 被阅读115次
褪去浮华求本真——《目送》之龙应台印象

一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龙应台在华文世界掀起一阵“龙卷风”。其文字针砭时弊,冷冽肃杀,大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霸气。一时间洛阳纸贵,读者奔走相告,又一文学奇才问鼎台海两岸。

她的《野火集》中最著名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言辞犀利、锋芒毕露。“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

不得不惊叹这龙女子,敢言世人不敢言,敢用最柔软的须,碰触人性最致命弱点的勇气与魄力。若鲁迅先生再世,或她可与之比肩。此时,内心除了佩服就是佩服。这女子堪称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

然,褪去尘世浮华,回归生命本真。抛开坚韧、刚强、率性,作为女人,她仍不失温柔、细腻、慈爱。这,在《目送》中,淋淋尽致地展露无余。

“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这是目送儿子华安去美国做交换生,机场送别的场景。当时华安十六岁。

或许,在母亲的眼里,无论何时,他依然是那个眼神怯怯地打量周遭,小小的手,习惯圈在妈妈手里的幼稚园小朋友;或者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不断地回头,不肯轻易离开妈妈视线之外的小孩。

但此时的儿子似乎并不领情,就连告别时的拥抱也变得“勉强”,好像他要立刻挣脱母亲的怀抱,急急地开始属于自己的行程。而母亲,在痴痴期盼他消失前能回头一瞥时,等来的,却是他毅然决然的背影,没有回头。

一个“挪”字,母亲对儿子的万般不舍与眷眷深情,跃然纸上。这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一位温柔、细腻、浓情的母亲。她的眼里,除了儿子,或许,那一刻别人无可替代。当然,青春期的儿子,好像时刻在考验着她的耐心与智慧。

早年留学美国并短期执教,自1986年旅居欧洲19载后,回台相继担任台北文化局局长、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委,后挂冠而去,辗转于香港、台北等地任教,龙应台的履历不可不丰富。

她,在孩子眼中,是一位充满智慧、温情又有些唠叨的母亲。有时,甚至不由自主地流露她感性的一面。

“走近看,那白衬衫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脖子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旁边一只小鸭独自在玩水的影子。我跪在江离丛中拍摄,感动得眼睛潮湿;华飞一旁看着我泫然欲泣的样子,淡淡地说:‘小孩!’”

可以说,母子之间,除了天然的血脉亲情外,伴随孩子的成长,更多了一份隔膜与疏离。这些,在龙应台的眼里,多少有些落寞与惆怅。而在孩子眼里,曾朝夕相处的妈妈,却变得有些陌生,有些幼稚甚至丢人。

毫无疑问,这是因为两代人时代、年龄、经历、思维观念不同造成的巨大落差。母亲一时的天真烂漫,在孩子眼里,变得不可思议;孩子的不屑一顾,在母亲的心中荡起层层涟漪。如她所说,“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事实上,也正是基于母子之间关系的反思,才有了她另一本书信体散文《亲爱的安德烈》。

母子之间,不仅仅有温情,有慈爱,有血肉相连,而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适时放手,也是为人母最明智的抉择。

她终于明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褪去浮华求本真——《目送》之龙应台印象

那么,在父母眼中,她同样是一个极尽孝道、温柔体贴的乖乖女。

“我认真而细致地‘摆布’她,她静静地任我“摆布”。我们没法交谈,但是,我已经认识到,谁说交谈是唯一的相处方式呢?还有什么,比这胭脂阵的“摆布”更适合母女来玩?只要我在,她脸上就有一种安心的平静。”

年轻时爱美的母亲,已经人老珠黄,容颜更改。脸颊干瘪得如同放置太久的苹果,皱成一团。而她的女儿,像哄孩子一样,细心帮她涂各种颜色的指甲,静静地陪伴其左右。

那一刻,哪怕母子之间不说话,但心里一定满溢着浓浓的爱意与温暖。女儿,紧紧地依偎在母亲身边,像儿时一样;而母亲,则安静地享受与女儿独处的静美时光。但愿岁月静好,时光不老,将那一刻,定格于永恒……

忽然想起母亲,不禁泪眼朦胧。缠绵病榻近二十载,不能行走,不能言语。但每每见到她,她的眼里一定满是欢喜与怜爱。她会用那只还算灵活的手,轻轻抚摸你的脸,好像在说,你还好么?我的女儿?……

在龙应台心里,即使母亲已经衰老,老眼昏花,记忆模糊,她仍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而母亲的心中,女儿,也是她心中最牵挂的人。所谓的血溶于水,是无法更改的。

可以看出,龙应台对母亲的体贴入微,极尽温柔。同样,对父亲,在他病重期间,除了每天的电话问候,她尽量抽出时间,去医院探望、照顾。一如她在《目送》里,在医院尽心照顾老父亲的一幕,令人敬佩。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

难以想象,笔端自带寒气、咄咄逼人的龙应台,也时常显露女儿家的温柔与体贴。毕竟,那是生她养她的父母,父母之恩大于天。此时,唯有静静地陪伴,细心地照料,让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没有痛苦,安然度过。

褪去浮华求本真——《目送》之龙应台印象

当然,除了为人母、为人女,作为女性,她也时常表露对人类苦难及命运的思考、诘问及骨子里悲天悯人的情怀。

例如,在其中的一篇《阿拉伯芥》里,她介绍,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丹麦人于是“发明”了一种草——阿拉伯芥,将它改动一下基因,就变成一种测雷器。原因是,阿拉伯芥的根,感觉到土里头地雷腐蚀后外泄出的二氧化氮,整株植物会从原来的绿色变成铁红色。阿拉伯芥的花粉经过处理之后,花粉也不会扩散繁殖。

她由此反思:阿拉伯芥的命运,不也正是金门人、板门店人、阿富汗人的共同命运?我觉得发冷—人对自然、对生命过度地暴虐、亵渎之后,他究竟还有什么依靠呢?如果勇敢领袖们的心里深埋着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几个我们疼爱的孩子呢?

可以看出,她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家仇国恨,而是放眼于整个天下、整个人类共同体。“阿拉伯芥”无疑是对当今所谓“文明”无情地鞭挞与拷问。

或许,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遥,当某些政治家们为了自认为的普世价值观,磨刀霍霍、向弱小的民众大开杀戒时,他们就已经僭越了文明底线,成了真正的野蛮人。当局布战火不断肆虐,生命被随意践踏,再多的阿拉伯芥能否阻止他们疯狂的铁蹄?不能不令人堪忧!

如今,看世界某些角落,战争的硝烟仍在弥漫,忧伤的大地仍在颤抖,苦难的民众仍在呼号,我们不禁会问:人类和平的曙光何时能真正降临?

小小的“阿拉伯芥”,已经变成一把利剑,无情刺入“文明者”的咽喉!

由此,我们看到:根植于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熏染于欧美文化自由民主的精神,她的视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目送》里,是走下刀光剑影的政坛,褪去一身浮华,回归生命本真的龙应台。一如她的文字,厚重中不失灵巧,吟哦里带点忧伤,“像从地里挖出来的蒲公英,根很长,粘着泥土,还是湿的。”她,从红尘里走出,宛如一株莲,优雅而睿智,静美而独立。

正如她曾说过,我只管什么东西触动我,让我生气或让我流泪。我负责的只是透过最好的汉字,把我的思想表达出来。到此为止。至于文章从我的书桌出去以后,它发生什么样的影响,以至于我被如何定位,都不是我的事情。

褪去浮华求本真——《目送》之龙应台印象

相关文章

  • 褪去浮华求本真——《目送》之龙应台印象

    一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龙应台在华文世界掀起一阵“龙卷风”。其文字针砭时弊,冷冽肃杀,大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 褪去浮华

    一组简洁构图的pp

  • 褪去浮华

    北京连接着世界,而距离首都1500公里外的成都,想同步却时时落后于北京的步伐,这种滞后带来的疑惑和焦虑,时时萦绕脑...

  • 褪去浮华

    有人说落叶是树的泪,而我却一直以为抖落掉伪装的枝干,裸露出来的是褪去铅华的自然美。 那姿势各异的躯干,时而象“掷铁...

  • 浮华褪去

    当世界褪去颜色,声音。 当我们褪去浮华。 会变得怪异和分裂。 我试想着生活失去这些会变成怎样。来到空荡荡的街道,没...

  • 目送-龙应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 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 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

  • 《目送》BY龙应台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 龙应台 [代序]你来看此花时 她是个一辈子爱美、爱首饰的女人。那一天晚上,父亲在医院...

  • 目送——龙应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

  • --龙应台《目送》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

  • 龙应台--《目送》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

网友评论

  • 一念花开花满径:即使母亲已经衰老,老眼昏花,记忆模糊,她仍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而母亲的心中,女儿,也是她心中最牵挂的人。所谓的血溶于水,是无法更改的。感动:sob:
    素心suxin:@一念花开花满径 谢谢友友如此用心阅读与分享,她的文确实让人感同身受,喜欢!
  • 花开一世草木一秋:非常喜欢龙应台的文笔,在这本书中,她写尽了与父母亲之间、与儿子之间、与朋友之间的各种感情,深邃、忧伤、美丽、无奈、幽默……各种表现的淋漓尽致。所谓经典,就是百读不厌。太喜欢你的书评了!👍👍👍👏👏👏
    素心suxin:@朵拉啦 谢谢朋友真诚阅读与精彩点评!我最喜欢她对生活的感悟,很贴近现实。
  • 梅花之子:人如同一个多面体,有棱有角,具有多面性。面对的人和事物不同,呈现的感觉不同。时间空间的变化,此物非彼物,物是人非。随波逐流者才能适者生存。原地踏步者被过往的车轮碾压。你的文章诠释了龙应台的多样性。文笔犀利的大家,柔情满怀的母亲,孝顺的女儿,感性的教授。
    素心suxin:@梅花之子 朋友解读很好,龙确实有多面性:从政,雷厉风行;居家,贤良淑德。文字,有时犀利尖锐,有时又柔情似水。更喜欢后者。谢谢朋友真诚点评!
  • 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写得很棒,欣赏!
    素心suxin:@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 谢谢友欣赏,早安!☕
    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 您的文字有思想,有深度。有空,再慢慢看。
    素心suxin:@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 谢谢友鼓励!☕
  • 傲慢的小秋菊:我也喜欢读她。最近读她的新书《天长地久》,推荐给你。
    素心suxin:@傲慢的小秋菊 好的,有时间读。
  • 兔子的人生:正在看目送,与之共勉👍👍👍
    素心suxin:@兔子的人生 好,朋友,共勉!🙂
  • 云端一梦l:中时节焰阳照,我来点赞,你乘凉!💦💦💦💦💦💦💦💦💦💦💦
    素心suxin:@云端一梦9526 谢谢友友,你的到来,带来一抹凉爽。🙂
  • 咖啡遇茶:可以看出,她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家仇国恨,而是放眼于整个天下、整个人类共同体。
    送给你!:cherry_blossom::cherry_blossom::cherry_blossom:
    素心suxin:@咖啡遇茶 朋友细心阅读,令我感动,真心感谢!🙂
  • 咖啡遇茶:“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喜欢龙应台的字,和她的境界!
    素心suxin:@咖啡遇茶 同样的喜欢,谢谢朋友点评。🙂
  • 一个人的宅: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一直非常喜欢这句话。🌹☕
    素心suxin:@一个人的宅 我也喜欢这句话,谢谢朋友点评支持!🙂
  • 风铃草_LYF:很喜欢后面一段话。🌹🌿🍵
    素心suxin:@风铃草_ 😊
    风铃草_LYF:@素心suxin 嗯,喜欢,说的真好!🌹
    素心suxin:@风铃草_ 谢谢朋友支持🙂,我很欣赏她说的那段话,很个性的一个女子!
  • 演讲与写作:好文章不一定有很多人看,
    但好文章必须好评加点赞。
    素心suxin:@独舞的百合 她的《目送》确实感人,体现一个女人温柔的一面。
    独舞的百合:@陈权_高级顾问 我喜欢大江大海,流泪无数。目送,也一样。
    素心suxin:@陈权_高级顾问 谢谢朋友一如既往地支持!

本文标题:褪去浮华求本真——《目送》之龙应台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js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