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释道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国传统文化
《素书》智慧: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这四个特点,缺一不可

《素书》智慧: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这四个特点,缺一不可

作者: 北池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08:14 被阅读36次

    《素书》是一本奇书,传说张良用了其中十分之一二的道理,就辅佐刘邦搞定了天下。其书言:“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素书

    贤人君子有四个特点,明了国家盛衰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治乱的形势;懂得仕进还是隐退的机缘。平素持守正道,隐居潜行,等待时机到来。一旦机缘成熟而有所作为,常能建立非凡的功业。

    一、明于盛衰之道

    《素书》开篇即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天道、禀赋、仁爱、正义、礼制五种品质,本为一体,不可分离。有此五德,兴旺发达不难,有一不足,足以坏事,有二、三不足,难有成功的机会。

    道生万物,物不离道。有道之人,以整体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以个人的私心私欲戕害万物。

    德,是天生的性情、才具。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应该顺着自己的天赋去发展。假如一个人五大三粗、孔武有力却性格急躁,非要去绣花,岂不事倍功半?

    仁,是人与人之间处理关系的准则,仁者爱人,以爱人之心做事,很少有做坏事的。

    义,指用适当的方式去行仁。如果爱之不以其道,适足以害之。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对情感的适当调和。发乎情,止乎礼;以礼约束自己的人很少犯错误。

    修身、持家、干事、创业、治国,离不开这五个字。明白这个道理,小则保家,大则干一番事业。

    二、通乎成败之数

    做事讲究时机,这个时机把握得好不好,决定了成败。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了立身处世的道理,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练习、实践。如果时机不对,反而适得其反。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易”最讲时机。《易经》里的每一个“卦”代表一个时势,每一个“爻”代表不同的位置,不管处在任何位置,关键要因时而动,达到趋吉避凶的效果。

    筑长城、挖运河都是好事,但秦始皇和隋炀帝却因之留下千古骂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时”。天下大乱己久,好不容易统一,老百姓都想休养生息,过几天安生日子,但超级的基建工程耗尽了百姓的耐心。

    三、审乎治乱之势

    世界上有什么不变的吗?有,那就是变的道理是不变的。我们所处的世界,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但这个变化,不是忽变,而是从量变到质变。风起于青萍之末,聪明的人,能从细微的变化之中,看到将来的格局。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开启洋务运动,使晚清出现了所谓“同治中兴”的局面。但就在这喜人的形势之下,曾的幕僚赵烈文却明确的告诉曾国藩:

    “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渐渐分裂,不过由于长时间的统治,中央的权威不会一时烂掉,所以现在还不会分崩离析。但将来中央政府会先垮台,地方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灾祸的发生不会超过五十年。”

    赵烈文在1867年作出这个预言,44年之后,清王朝瓦解,全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乱局,验证了赵烈文的预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谁都想为未来预作准备,但能否看准这个势,需要过人的智识。


    范蠡

    四、达乎去就之理

    孔子曾评价卫国大夫宁武子,说:“宁武子,国家上轨道时,显得很明智;国家不上轨道时,就变得很愚笨。他的明智,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就赶不上了。”

    当形势不可逆转的时候,能避则避,能隐则隐。范蠡与文种帮助勾践打败夫差,灭了吴国。范蠡在胜利到来的时候,却逃到了齐国。他写信劝告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已经晚了,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说:“先生教给我攻伐吴国七个计策,我只用了三个就打败了吴国。您还有四个计策,请替我跟随先王去试试您的妙计吧。”

    文种只好自杀。

    对危险局势的敏感未必属于少数人,但能逃脱的人却不多,原因是对权位、名利、享乐的贪恋遮蔽了智慧的眼睛。

    抱道以立仁,适时以达变,无私而寡欲,可以全功,可以保身,出出入入无所妨碍。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书》智慧: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这四个特点,缺一不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fd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