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读书心情随笔
文摘:“王老吉”是如何营销成功的_6则(20171128)

文摘:“王老吉”是如何营销成功的_6则(20171128)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17:02 被阅读36次

    雪球地球

    曾经的大冰期有持续3000万年的,有8000万年的,1.2亿年的,最长的一次是2亿年,幸好这次是距今24到22亿年前,那会儿地球上还没有大型的生物。在那几次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冰期里,地球几乎就没有蓝色的海洋了。

    雪球地球

    你再看上面这张图,可能你初看的时候都会吓一跳,没错,地球曾经在距今7.5亿年前到6.3亿年前就维持了1.2亿年左右的时间,就都是这个样子。当时地球表面全都被冰覆盖住了,海洋几乎没有了。这里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雪球地球,Snowbal Earth。

    那个时候,地球上的生命全都生活在几公里,甚至是十几公里的冰层下面的地下,靠着地球内部的核反应产生的热量维系着生命。直到后来暖和了,所有的冰都融化了,才迎来了下一个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

    ——卓克《086|起源:地球曾经全部被冰雪覆盖》


    认知失调

    有些概念你只能认识一次 —— 一旦认识了这个概念,你就不是你了:你观察世界的眼光会有一个改变。“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就是这样的概念。咱们隔壁《何帆大局观》专栏曾经讲过这个概念,我们说一个最经典的例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个教派,相信某月某日是世界末日,说信这个教的人到时候会被外星人派飞碟接走,而所有不信的人都得跟地球一起毁灭。结果真到了那一天,飞碟没来,地球上啥事儿都没发生。

    教徒面对这个情况,理性的反应,应该是检讨自己是不是信错了。可是每个人心目中的自我都是聪明睿智的,一个聪明睿智的人怎么会信错了教、还信得如此投入呢?所以教徒们就不能承认自己信错了教,他们给自己找了个解释:并不是我们的信仰不对,而恰恰是我们的信仰感动了外星人,所以世界末日被推迟了!

    这个症状,就是认知失调。

    所谓认知失调,就是当你发现你的行为和你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不相符的时候,你产生一个幻觉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注意认知失调有三个要素:自我形象、行为、和幻觉。认知失调的触发,是行为和自我形象不符;认知失调的结果,是产生一个幻觉。

    乍听起来你可能觉得认知失调是个罕见的现象,谁整天产生幻觉啊?其实不然。认知失调非常非常常见,我们整天都在产生幻觉。

    比如有些老人花高价买了不靠谱的保健品。你如果跟老人说保健品不科学你不应该买,老人肯定不乐意,因为这就等于承认自己犯了愚蠢的错误,一辈子省吃俭用攒的钱居然就这样被骗了。所以老人常常就会产生一个幻觉:保健品其实是有疗效的,问题在于现代科学不够发达、无法理解这么高级的疗效。

    再比如说你有个朋友烟瘾特别大,你劝他戒烟,他会告诉你有很多百岁老人一直抽烟都没事儿。这其实也是认知失调。他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可是聪明人怎么能服从烟瘾呢?于是他就产生了幻觉:我就是那个怎么抽烟都没事儿的人。这个幻觉不一定是错的,但科学事实是抽烟而长寿的人非常罕见 —— 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罕见的人,这就是幻觉。

    了解这个概念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认知失调简直比比皆是。亚当斯总结了网上言论中认知失调的两个特征 ——

    对别人本意的一个荒谬推论

    远超当前情境的人身攻击

    用好“文饰效应”
    这个措施还包含着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巨大好处,那就是它会悄悄地,但又很有效果地去影响留下来的员工。这里也涉及到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有人称之为认知失调的平衡,也有人称为选择当中的文饰效应。
    在生活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一个人新买了一种东西,他会向旁人不断的强调这个东西是如何的好,如何的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尽管他心里可能觉得买这个东西有点不值,但恰恰是当他心里头越觉得有点不值,或者说付出的成本越高,就越有冲动去合理化他的这个选择。
    甚至有的人交了一个女朋友以后,他心里头有点心虚,他会用各种方式向别人彰显他的选择是对的。这是人性的普遍规律,我们都有一种冲动,将自己的选择合理化,合法化,甚至会继续投入成本,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自己的这个选择是对的。
    ——吴伯凡《6.8 | 以“反常识”对“黑天鹅”》

    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的意思是说,我们平时观察世界,并不像科学家一样以事实为根据、根据事实产生观点 —— 我们是像律师一样,先有观点,再用新的事实去支持自己的观点。

    比如说,如果我相信哪个国家是中国的敌人,那不管这个国家干什么事儿,我就都可能认为它是不怀好意。甚至哪怕一个新闻是这个国家对中国友好的举动,我也能把它解读成验证了我的观点。

    有个著名的例子是这样的。我们知道共和党人一般相信减税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有科学家就做实验,给一个共和党人看一个经济学研究,这个研究表明历史上的减税政策都没有带来经济增长,那你猜这个共和党人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会认为,你列举的研究恰恰说明减税能带来经济增长!

    这不是神逻辑吗?但是人脑就有这个解读的办法。亚当斯举了个最近的例子。有人说特朗普跟俄罗斯私下串通,操纵了美国的选举。说法很多,但都没有切实的证据。确认偏误的表现在于,媒体上每一次有特朗普通俄的新“爆料”出来,特朗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会把这个爆料当成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反对特朗普的人说这个爆料证明了特朗普通俄;支持特朗普的人说这里根本就没有实际证据,你们拿一个没有实证的东西来说特朗普,恰恰说明特朗普是无辜的!

    我以前对确认偏误的认识是人们经常犯这个错误 —— 但是亚当斯说,这不是“经常”的问题,而是“一直”的问题。我们一直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扭曲的。

    我们前面讲佛学的时候说“色即是空”,也是这个道理。同一场比赛,不同阵营的观众看到的“事实”完全不同。用亚当斯的话说,就是同样一件事儿,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电影。再往前推导一步,那就是这个世界里几乎没有什么*公认*的“常识”,人和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常常是完全相反的观点,真要深谈的话一说就翻脸。

    ——万维钢  日课049|《以大制胜》2:人心比事实重要

    每一个感情模块都在使用理性来帮自己说话。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
    目前已经有一些心理学家认同了这个说法。哈佛大学的乔舒亚·格林(Joshua Greene)教授认为,人所谓的抽象理性思维系统,是位于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 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正好和多巴胺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知道,多巴胺系统能够评价每件事情的价值有多大,提供快乐的回报。说白了,这就是说理性也是演化的产物,并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
    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都是感情。并没有哪个模块比哪个模块更理性 —— 各个模块都可以调用理性。我们的意识以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其实意识只不过是在倾听各个模块用理性来为自己找理由而已。
    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那么如此说来,自控的关键就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
    ——万维钢《日课039|《为什么佛学是真的》5:正念自控法》

    “王老吉”是如何营销成功的

    在中国企业营销的成功案例中,有一个案例,我是特别喜欢的,就是“怕上火,请喝王老吉”的那个案例。王老吉是个老字号,有着将近200年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朝的道光年间。我最早去广东,住上三五日,略有不适,广东的朋友就会告诉我,是因为湿热,或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说老实话,到现在我也没有搞清楚,每次不舒服是什么原因,但在广东,我有一个经验,有两样东西经常喝喝没有坏处,第一是老火汤,第二就是街边的凉茶。王老吉,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的凉茶名牌。

    但王老吉的发达,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饮料品牌,源自于现在加多宝的母公司鸿道集团经营的一场品牌营销。因为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广药集团把红色罐装的王老吉凉茶的经营权授权给了鸿道集团。鸿道集团的朋友和我说,他们关在房子里绞尽脑汁想了一个月,想出了前面提到的那句广告词:怕上火,请喝王老吉!我和他们开玩笑,我觉得这句话,至少值十个亿。

    讲到这里,扯两句闲话,就是:知识产品,很难定价。比如,就说上面这句话,事后看,不能再好了。但是,如果事前给它定价,没人会花十个亿买这么一句话。而且,你一告诉对方,对方就知道了,等对方知道了,很多人连10万都不愿意给了。这就是知识类产品、创意产品很难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用市场方式来定价的一个例子。

    回到主题。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句话?因为这个产品,要变成全国性产品,就缺这样一句话。上火,是怎么回事?火,是什么?说老实话,我是真不懂。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好多事情都想明白了,但就是这个“上火”,我是一窍不通。你呢,也别和我说:我懂。你要想试试自己究竟懂不懂,特别简单,找一个老外,给他讲一遍什么是“火”。如果你能把一个对中国文化懵然无知的老外讲明白了,我觉得你就是真懂什么叫“上火”了。

    不过,不管你懂不懂这个火是什么,全国人民经常性地处在一种“上火”的状态,倒是不争的事实。和老婆吵了一架,上火!天天堵车,上火!挨领导批了一顿,上火!甚至吃了一顿火锅,也会上火!反正“上火”是无处不在,所以,到处都是王老吉的市场。很多企业设计产品的时候,最难的一件事是做市场细分,考虑一类客户的需求,看什么产品是能够满足这一类客户需求的。但王老吉不是,它是男女老少通吃,4P定位非常清晰。

    那段时间,王老吉的广告铺天盖地,那还是一个电视广告杀伤力最强的时代,所以,电视上经常是吃着火锅,开一罐王老吉的画面和广告语。这是促销的最直接方式,而商店、餐馆大面积的快速铺货,让王老吉凉茶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曝光率非常之高。可以说,它的铺货是较高水准的。我当时还特别留意了一下,凡是能够看到王老吉广告的地方,身边就一定能够买到红罐的王老吉凉茶,而价格不是很高,所以,全国人民一边上火,一边喝着王老吉败火,公司的知名度很快迎来了大爆发。

    ——宁向东《122讲:客户营销 | 从4P到4C》


    “损失厌恶”,人性深处的重大bug

    人性深处有一个重大的bug、缺陷,叫“损失厌恶”。就是,得到一项利益带来的快乐,要远远小于损失同样利益带来的痛苦。这个bug有时候会发展到荒唐的地步。

    我们举个例子。有研究人员问接受调查者一个问题:假如你得了癌症,有款新药可以治愈癌症,但是有风险,20%的服用者可能因此而死,你吃吗?

    对大多数人选择不吃。

    但是如果反过来问:假如你得了癌症,有款新药可治愈80%的癌症患者,但此外的人会死,你吃吗?

    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吃。

    你看,这两个问题基本是一样的,但是得到的答案相反。原因很简单,在前面的问题中,强调的是失去,在后面的问题中,强调的是获得。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会任由风险积累,放任“灰犀牛”长大。风险在增长的过程中,规避这些风险,会有潜在的收益,但是你别忘了,其实也有损失。

    比如,处理风险,总会有麻烦吧?我对现状非常适应和熟悉了,改变起来,总会不适应吧?等等,这都是损失啊。根据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损失厌恶”的原理,人类天然无法正确评估损失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总是倾向于高估损失,低估收益。

    所以,风险总是不可避免地在积累,而摆脱风险的那些明智行动,总是显得那么少。

    我们生活中会有很多这样的经验。比如一个行业,一个单位,明显在走下坡路,但不是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会及时辞职,另谋生路的。他们是明知道大厦将倾,但是总觉得现在辞职有各种舍不得,感情的、利益的各种因素,他会跟你讲一大堆。这不就是在等“灰犀牛”撞上自己吗?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那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怎么赶走灰犀牛呢?其实,根据刚才的分析,就是要能跳出收益和损失之间的比较,从置身事外的角度再来做选择。

    举个例子,假如你看中一件1000块钱的商品,心里长了草,非常想买。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在买和不买之间选择,因为这是收益和损失之间的比较,你很难理智评估。

    你可以假想,假设有1000块钱和这件商品,同时放在我面前,只能选一样,我会选哪一样?用置身事外的角度来做决策,就会理智得多。

    回到刚才那个辞不辞职的例子,也是一样。正确的思考角度,不是辞职还是不辞职,因为这是收益和损失之间的比较,很难理智。你要假设自己现在没工作,选择进这家单位,还是在人才市场上再找找其他机会。这么想,你才能做出真正明智的决定。

    ——罗辑思维《第394期 | 灰犀牛》


    截然不同的小数字世界和大数字世界

    昨天我们讲到,生活在小数字世界里的人,天然地缺乏处理大数字世界里的问题的思维方式,无形之中将人们限制在天花板之下了。

    有人可能会问,从一万想象到一亿,这点想象空间我还是有的,真到了一个亿的情况,我也能处理。但是,事实常常和这个想象是相违背的,小数字世界里人的想法和做事方法,一定是和小数字世界相适应的,而生活在大数世界里的人,做事的方法完全不同。

    我在商学院给 MBA,特别是 EMBA 的学员讲课的时候,常常会对学员们做这样的调查:请有100双以上鞋子的女生举手,一般来说,MBA 的女学员中会有一半举手,而 EMBA 班这个比例则高达80%。然后我再让只有不到10双鞋子的学员举手,一般会有一些男生举手。

    接下来我就问这两组不同的人管理自己鞋子的方法。那些不到十双鞋的人都是将鞋子随意地放在一起,不需要管理,出门之前扫一眼,选择一双就好了。

    而那些超过一百双鞋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分类管理,否则的话,出门前这一百多双鞋每一双花20秒钟考虑一下,将近一个小时就过去了,约会恐怕就要迟到。

    如果鞋子再多,该怎么办?恰巧有一次有一个学员是做网上代购生意的,做的品类有几百种,累计卖了近万双,对他来讲,简单分类已经不能够解决问题了,他必须对鞋子建索引。

    类似地,我的一个朋友藏书近万册,也需要对书籍建索引,找一本书的时候,先要从索引中找到那本书在第几排书架,第几个架子,第几层,然后到那一排去找书。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个要点:

    1、生活在不同世界里的人,习惯性的做事方法不同。

    2、从小数量总结出来的方法无法应用到更高量级的问题之上。

    遗憾的是,由于人类生活在量级较小的世界里,因此思考问题喜欢从1,2,3这样小的例子开始,这当然并不是什么缺点。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把这种思路用到解决大问题之上,事情就做不好了。

    ——吴军《第002封信丨 思维方式决定商业模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王老吉”是如何营销成功的_6则(201711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xz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