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冰台】
上了初中,学校离开家比较远。那时虽然已经学会了自行车,可家里唯一的一辆老坦克也是父亲谋生的工具,用自行车驮着自家种的菜到市区去卖。上学只能靠两条腿,早上早早地出门,走路6公里到镇上中学上学。中午再走个来回回家吃饭怕耽误下午上课,由于属于走读生,也没有资格去办理什么搭伙之类的手续,其实主要是家里没钱去付那个搭伙费。那时很多小伙伴都这样,于是乎学校食堂了解到这种情况,为我们这些走读生开辟了蒸饭的举措,作为走读生的我来说,心里还得感谢学校。
每天早上出门前,布包里放着铝制的空饭盒,元宝袋里(母亲缝制的那种有一根绳子就可以抽紧的袋子)装着生米。徒步到学校以后,在食堂的水龙头那里把米倒到饭盒里用水清洗干净。再加水没过手指一节的高度,盖好盖子送到后厨的蒸饭笼屉。当时蒸饭的学生不少,为了到时不至于拿错饭盒,在自己的饭盒上还得做个标记,有的是用油漆写着自己的名字,也有的用铁锥子在盖子上刻上几个五角星状的点点。我属于后者,在饭盒上刻上点点,似乎是用虚线画上了自己的标记。
上午上完课,听到下课铃声就可以看到奔跑的人群涌向学校食堂门前的空旷场地,食堂大厨们会把蒸饭的笼屉放在广场的水泥墩子上,全校蒸饭的学生最起码有上百号人吧,自己蒸饭时首先要记住自己在几号笼屉,找到笼屉后再找自己的饭盒。如果有哪个马大哈蒸饭时比较匆忙,没记住号码,那只能一个笼屉一个笼屉的找寻。这有点像去某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人一样,都有门牌号,否则很难找到人。冬天时最讨厌老师拖堂,因为那时你吃到的只能是冷饭,还有可能里面还会有沙子,因为你的饭盒盖子被其他学生翻动时无意间带飞了。
有时到了中午时分总会有些小悲剧。有同学早上到学校食堂时比较匆忙,有糊涂蛋急匆匆地连米都没放,直接蒸了个空饭盒。也有的米是放了,可水没放,结果就是一个半生不熟的米。每年都会有一两个这样的马大哈小伙伴,到时只能问老师或同学借钱,上街上去买点吃的垫饥。也有的怕回家挨家长骂,就饿着肚子干熬一个下午。你借人家的钱总得要还吧,一旦哪天说漏嘴了就会被家长数落。
带个米蒸个饭不难,难的是中午饭你的菜吃什么?农村学生出门上学前,家长,一般是家里的母亲早早起来,为孩子做中午吃饭的菜。但有时家里实在没啥可带的,有时也因为是夏天,现做的菜捂到中午就馊了,于是乎很多时候就是带点咸菜。农村的家庭,荤菜可能没有,咸菜每家每户几乎都会腌。
有直接的腌咸菜、也有萝卜干,茄子干,最好的属于咸鸭蛋了。偶尔也会有人家拿腌大蒜,但是教室里中午饭后那一股蒜味实在吃不消,被老师说了几次后就没人敢带腌大蒜了。有时咸菜也断档的时候,只能到学校食堂去解决中午饭吃菜问题。
或许农村的学校后勤相关领导了解到学生吃饭问题,所以让后厨专门为蒸饭的孩子出售一种菜票,美名其名曰汤票。价格不贵,每一份5分钱。其实说白了就是咸菜汤,里面没有什么其他荤菜,就是一大锅咸菜放了点酱油着色,去的早的话,大师傅或许会给你几张菜叶子,去的晚的话估计汤也没有了。大师傅也很粗狂,在原来的底汤中倒入开水,有时连开水也舍不得,直接打开龙头,放一点自来水,再加点盐,一大锅菜汤又有了。
学生们在这个汤锅前排着队,一手交汤票,一手端着饭盒。大师傅用大铁勺舀着”汤“放入你的饭盒中,学生们就着这个大众汤,站在食堂旁边的广场上,稀里呼噜就把吃饭问题解决了。遇到晴天还好,如果是下雨天,那就是就着雨水一起把饭吃完。这样的大众汤没什么营养,就是补充一点盐分罢了。但在那时,即使是这样的大众汤下了课还得奔跑着赶到后厨,生怕喝到的是第二锅甚至是第三锅的大众汤。
这样的大众汤喝了一年多,上了高中时家里买了自行车,自己中午饭也回家吃了,也不用再去排队等着大师傅黑乎乎的大铁勺。但这份经历很是难忘,似乎和《平凡世界》中的孙少平上学中午放饭时的情形有点相似,每次看《平凡的世界》总会有共鸣,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吧。
2022.7.27
沪上 北风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