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高端的艺术。
思想没有达成一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很多时候不是“思想有问题”或者“问题不明晰”,而是我们在发表自我想法时的对话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同样的道理,用于同样的对象,但是“使用者”不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人张口说话就给别人带来抗拒的心情,而有的人说再多的话他人也觉得没有听够。
你会对话吗?“怎样说别人才愿意听”“怎样问别人才愿意答”“怎样听别人才愿意说”。
我不知道大家怎样看待自己的对话技能,可以说2021年前我是一位“不太会对话”的人。
庆幸的是在2021年2月,遇到了塔塔老师(本名陈芳,云南昆明人,与孩子对话家校社共育倡导者、与孩子对话发起人),并追随她探索和实践对话,至今两年有余。更庆幸的是在日常的力不从心、推进缓慢、影响极窄、“工具不全”的对话践行中,我依然没有选择放弃。我坚信:只要去做,一定能有所收获。
这不,在无力感极强的2022年末和2023年初,又得到了塔塔老师的支持,参加了她发起的“肯定生命”主题共修,也就有了更美好的期待。2023年2月8日,塔塔老师不辞辛劳走进丘北县腻脚中学对话教育、对话孩子,又一次启发我更美地开启对话新征程。
这是我最开心、最有收获的真诚对话体验,这是我践行两年的对话最坚定的一天,得到塔塔老师亲临现场的示范、指导和引领,只能说三生有幸,无以回报。
劳苦塔塔老师十三个小时的奔波并进行一整个下午的师生对话,收获颇多,想要反馈的也很多很多。但我不敢轻易下笔,因为对话是一门高端的艺术,因为对话会触及许多隐私问题,这也是我在两年来的深度卷入对话实践中很少去“记录”的原因。
但是,今天亲身体验式的学习,我想聊一聊我所觉察到的和带给我的认知改变:“三步走”对话,帮助自我突围。
第一,发现痛点——你的痛点是什么
对话之所以有必要进行,就是因为人的某些痛点没有得到解决从而陷入无法自拔,需要点拨、引导,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
怎样获取痛点呢?以怎样的对话才能让他人表达出真诚的痛点呢?
塔塔老师的一番精彩示范,让我醍醐灌顶,因为我既是观摩者又是参与者、更是体验者。
首先,营造和谐场域
我带着塔塔老师来到会议室,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之前她也没有交代要“特别”地布置对话场域。但是,塔塔老师看到常态式的会议室摆设,并没有抓紧时间直接开始,需要把中间的桌子挪开,大家围坐。
从理论上讲,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拉进距离、对话时更为亲切。但是,从实际上讲,我们在开展活动中是否注重呢?加上时间又那么紧。日常中,无论是对话还是调研,大多情况下即便关注到杜绝台上台下的“对立”,但很少关注一个中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的围坐的场域意义。
或许在前两位发言的时候,大家会显得不自然,但是之后,这样和谐的场域引来大家滔滔不绝、真诚的表达。这也是十余位老师聊了近两个小时的痛点的根本原因,也许这是他们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享受这样对话场域。
仿佛让我去深思:日常的调研、谈话中,发言者和发言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我暗下决心,此后无论时间怎样紧迫、场地怎么不现成,我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营造和谐对话场域。
其次,保持和蔼雅姿
这也是触动我最深的一点。整整四个半小时的师生对话,坐姿包括手和脚摆3从不随意、永葆雅姿。特别是目光从不离开对方,面对男孩三十多分钟的犀利眼神,塔塔老师依然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他。
我想,这是不是一位优秀、真诚对话者的情怀、使命和样态!
而我呢,短暂时间或许能做到。但是,在这么长时间里,时不时东倒西歪,起身斜肩……反正有些随意、不严谨。
这让我感受到:以和蔼的雅姿尊重对方,是迎得对方百般信赖的关键一步。似乎我也想到,这也是给对方树立榜样或者说监督和观察对方的最佳方式。
再次,真诚回应对方
以重复、强调、认同的方式回应对方所描述的痛点,表明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倘若是我,经常会插进去聊一些自己的看法,甚至于讲一大通道理。这样的对话,阻碍了对话的继续,或者掩盖真诚的痛处,这就是我常常违背的对话规则——不能充分聆听。
最后,引导归结影响
循循善诱地引导对方去归结这些痛点带来的影响,促进对方进一步在回忆或者设想中感受这个痛点的程度,更好地找到痛点背后真正意义上的根源,为认清痛点、提出期望做好铺垫。
总之,塔塔老师的第一步,让我反差性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位充满着急、目的性极强、有意无意地以道理式劝说为主的不太称职的对话者,找到了没有觉察到对方的真正痛处的原因,当然也就难以达成明确对方需求并支持对方的对话目标。向塔塔老师致敬!
第二,认清痛点——你有什么样的期望
这个环节就是真正展示对话能力的关键,一问一答到再答,最后到明晰孩子痛点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对话的真正高妙之处。
塔塔老师对两位孩子各半小时的“认清痛点”对话中,由于后续开展工作的一些安排、处理,我只能陆陆续续跟进,虽然断断续续、时间很短但是也领略了塔塔老师的很多对话微妙之处。
首先,以共情“占领”情感上峰
话语以引导孩子慢慢地、一层一层地剥开痛点寻找根因并让孩子感受其中的“痛处”和原因,建立起相关链接,促进孩子学会思考并分析前因和后果。
塔塔老师温和的语言,真诚的关怀,一下子走进了孩子的心里。第一位对话的女孩,平时和我及班主任的对话中大多数的情况是以大声回答等方式进行反驳,但是在今天,不到两分钟后她几乎是流着泪在塔塔老师的引导下感受一切,反思自己,发现自己。
很多时候我都会想:一个孩子,不会认清自己的不足,不会感动,不会落泪,那是“无可救药”的。这位女孩的“落泪”给对话的成功增添了胜利的筹码。
其次,不曾去讲理
我在对话中,常常会因为学生的看似不可理喻的想法而插入自己的道理,有意无意地改变“对话”为“教育”,甚至于带有批判。
塔塔老师的对话,处处时时都是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的言行,尽量引导孩子回避或者掩盖孩子的缺点,反复突显孩子的优点,引导孩子看到优点背后的自己,让孩子多一份确定和自信。
以引导孩子多一点确定和自信为目标,是对话必不可少的最美出发点。
许多的道理一说孩子都能明白,但是感受不到,所以就会说而无用,慢慢地孩子就会排斥和麻木。塔塔老师对孩子每一种想法的“正反”假设、不去评判的引导,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是非曲折。
第三,穿越痛点——你能做些什么
穿越痛点,我常常会以一种鼓励式的道理和现实做法向孩子讲授并让孩子“中套”,慢慢地感觉这样处理有点虚。
塔塔老师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去认识,把穿越痛点的行径建立在孩子的认知和现有的能力基础上。
抛出“就现在来看,你认为解决你的困难你能做些什么”或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些什么努力能帮助你解决困难”......这样的问是真正的共情,这样的问才能真正引出孩子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只要真实了,接下来的改变就成为了更多的可能。
最后提出“我能给你什么支持或者说帮助”。这样的表达,让孩子放下了戒备、让孩子感受到了更多的真实和帮助,与我日常中直接鼓励孩子有什么需要及时来找我要有效得多。
每个人都会生活中在矛盾体中,一切的改变,我们都习惯于去寻找自身之外的原因,其实以客观原因为入手点、由外而内的改变是不当可能的。只有通过有效的对话,引导人们从“发现痛点”走向“认清痛点”,最后以自我突破或者说自救来“穿越痛点”,这样的由内而外的改变才会变得极有可能。
重磅福利(复盘“金点子”)
以上只是作为紧张的且第一次荣幸地得到“导师”实地指导的简要回顾,由于场域太空旷,后一段重要对话时间时学校喇叭声音干扰等原因,虽然回听录音两次进行梳理,但也难免思考不尽到位。
为能进一步推动我深入思考、学有所用,也为了让共修的伙伴们感受一下我的实践体悟,进一步得到塔塔老师的指导。塔塔老师安排于2023年2月11日晚八点,在腾讯会议组织“肯定生命•教师共修”第一期的伙伴们进行分享对话,我又收获了许多“金点子”。
1.和谐场域建立目的是“大家融合”,对学生可以提前安排,但是要注意因人而异,问问对方的需求,关注对方的舒服感。
2.对话过程的专注和注意力要自然地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刻意地保持姿态。
3.慢下来对话才会真实发生。
4.孩子缺的不是道理和方法,而是理解和看见,更缺他们对自己的了解。真正一次深入对话是帮助孩子在已知和未知建立连接。
5.以未知或者装作未知去对话才能让对方真诚流露,“我不知道,期待你告诉我”。
6.对话“由心而生”而不是带着更多的目的和“工具”,那样就会转移专注点而适得其反。
7.“看见——理解——接纳”,是建立良好对话连接的关键。
8.引导孩子自己确认,而不是我们所赋予或者让他迎合我们。
9.对话的微妙只能慢慢地在实践中去感悟,一旦想要梳理成为我们所需要的“工具”就会变成对话的障碍。
10.需要对话方法,但是又奔着方法去对话。
11.当我们的心足够放开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被“工具”拌住。
12.对话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落在心上,从感知自己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