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儿三四岁时,我像所有急不可待的家长一样,心心念念地开始教她背些古诗词。

“床前明月光”、“粒粒皆辛苦”、“春眠不觉晓”之类的自不必说,那是每个孩子最先都要学习的。而我是个拔苗助长的妈妈,我教他背《蜀道难》,背《将进酒》,背《桃园行》,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诵很多我自己喜欢的诗词。
她很乖巧,记忆力也特别好,三四岁的时候,很多长诗都能流利地背诵出来,这让我无比有成就感。
可她到底是个小小的孩子呀,她只是鹦鹉学舌罢了,诗词的真正意思,她哪里会懂?
一日我们在小区的湖边散步,我教她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刚念完,让她跟读时,她朝我脚上踩了一下,我低头一看,鞋子都脏了,就责问她:“你为什么要故意踩妈妈的鞋子?”
“你说的呀,愿君多踩鞋。”她振振有词。
那天爸爸买菜回来,她看到土豆,马上就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小区后面的山间有个水塘,三岁的晴儿望着水塘,居然背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个小小水塘,竟然可以跟洞庭湖联想到一起,这让我一下子想起毛主席的诗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下雨天气里,她看着无边的雨幕,稚嫩的声音悠悠地背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恍惚间,我觉得她不是个小孩子,仿佛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到了小学三年级,她开始跟我讨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到底描写的是春天还是冬天,我就知道,孩子开始思考了。
你一定听说过这个段子——
为什么要读书,当你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你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好多鸟,卧槽!太他妈好看了!”
中国诗词大会上,有个女选手说,她曾经漫步在春天的校园里,微风拂面,桃花盛开,她想到是“桃之妖妖,灼灼其华”,而她身边的女生,却一个劲儿惊呼“哇噻!好美呀!”感觉大煞风景。
学点古诗吧,中国的诗词那么美,或大气磅礴,或自由奔放,或庄重典雅,或宛转悠扬……某时某刻,总有一句能符合你的心情。
要不然,你就会像下面这位一样

这是我弟弟,他前两天来看港珠澳大桥,发的朋友圈。
不过,他只是调侃而已,我们老张家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文化,就算文化不高,诗词是必然会背几首的。
比如我,像《梦游天姥吟留别》《长恨歌》《琵琶行》之类的长诗,早就跟小丫一起背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