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论语》的孔子弟子小传
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排第26位。《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把他排在第16位,说他“弱仕于季氏”,年轻的时候在季府当过差。
《论语》记载樊须(子迟)的言行有6章。
一、敬鬼神而远之
智和仁都是孔子提倡的一个重要概念。樊须(子迟)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到智、仁。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6.22)
樊须(子迟)出身卑贱,大概是农民出身,先前的认知水平不是很高。做了孔子的学生后中,有一次请教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作为一个老百姓,要尊敬鬼神,但不能成天装神弄鬼,就可以说是智了。”樊须(子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经过艰苦的学习、努力,能够有所收获,这可以说是仁了。” 务,是从事、致力于的意思,如务工、务农等,这里有管理、统治的意思。义,要义,根本的问题。
孔子是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虽然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且敬重鬼神,但不主张太注重鬼神。活在人间世,要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敬鬼神而远之”的提出,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不要迷信鬼神,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凡事还是要实事求是。
《礼记·表记》记载了孔子关于事鬼神的论述。
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惷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斋戒然后奉祀鬼神,挑选日子去朝见君主,这样做,是因为担心人民失去恭敬之心。”孔子又说:“夏代治国是重视政教,虽然敬奉鬼神,但却不把这作为政教的内容;忠于国事而通达人情。首先是发给俸禄,其次才是施予威严;首先是赏赐,其次才是刑罚。所以他们的治国方针使人觉得亲近,但却缺少尊严。一到政教衰败的时候,人民就变得鲁钝而愚笨,骄横而放肆,粗鄙而没有修养。殷代的人尊崇鬼神,国君率领人民奉事鬼神,推重鬼神而轻视礼教,重视刑罚而轻视赏赐,所以他们的治国措施是有尊严而不可亲近。一到政教衰微的时候,人民就变得放荡而不守本分,只知道争胜免罚而不知羞耻。周代的人推崇礼法,广施恩惠,敬事鬼神,但不把这作为教化的内容;忠于国事而通达人情;赏赐或刑罚的轻重,以爵位的高低作等级,所以他们的政令使人觉得亲近,但缺少尊严。一到政教衰落的时候,人就变得贪利取巧,善于文饰而不知羞耻,相互残害和欺蒙。”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孔子是承认鬼神的存在并且对鬼神是敬重的,但是,孔子并不是主张以鬼神为中心,而以仍然以现实为中心。你可以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且敬重,但别心里老想着鬼神而忘了自己。第二,仁者先难而后获,其义可以用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来概括,即“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崇德、修慝、辨惑
有一次,樊须(子迟)跟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游学,问了一个关于修身的很重要的问题,受到孔子的表扬。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论语·颜渊》12·21)
修慝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慝(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先事后得,就是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不要考虑过多的利益。忿,就是忿怒,气愤。
樊须(子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孔子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三、仁者知人爱人
樊须(子迟)后来还向孔子请教过一次关于仁、智的问题。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智)。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12·22)
就是在这篇问答里,孔子提出了他“仁”学思想的核心,即“爱人”。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在言偃(子游)当武城县长的时候,孔子去视察,闻弦歌之声。孔子“夫子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17·4)
孔子还指出,“知人”是智的重要内容。怎样才算“知人”?参见本书中篇《孔子篇》第三章《为学》。
四、仁者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在《论语》里,樊须(子迟)第二次问仁。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仲由(子路)》13·19)
樊须(子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是否做到了呢?
五、仁者不用稼
樊须(子迟)作为农民出身,似乎从没忘记过劳作,但这是孔子不主张的。有一次,樊须(子迟)向孔子请教学种庄稼,被孔子骂他是“小人”。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13·4)
君子应该志于学什么?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周朝的礼仪制度,在以后的岁月中,有继承有创新有发展,从而创立儒家学说。孔子承认社会是有分工的。君子有君子的事情要做,小人有小人的事情要做,当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是,加强个人修养,从而达到更高的层次,则是不变的道理。
“稼”就是种庄稼;“圃”是菜地,引申为种菜。“用情”的“情”,是指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襁”是背婴孩的背篓,引申为裹婴儿的被子等用具,与褓连用,即襁褓。
樊须(子迟)想学种菜,孔子没好气地说:“我不如老农。”请向老农请教吧。樊须(子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你去跟老菜农请教吧。
樊须(子迟)退出以后,孔子气还没消,说:“樊迟真是个没出息的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下)》)
这一章也反映的孔子的教育方针。孔子认为,我开办孔子大学堂,不是培养农民的,而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是为了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效果的。如果你想当老农,那就不用来学习了。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是这样的。当然,现在的农业水平提高了,没有专业知识,农业也搞不好,所以国家成立那么多的农业大学来专门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对的。
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去干种庄稼、种菜之类的活,那是老百姓的事,应当有远大理想,应当教化天下。术业有专攻,君子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即教化百姓。从这个角度讲,孔子也没错。
六、生死以礼谓之孝
樊须(子迟)给孔子当学生,经常为孔子驾车。有一次,孔子在车上向樊须讲了一个关于孝的重要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2·5)
那一次,孟懿子问孔子怎么做才算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须(子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须(子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冉求(子有)任季氏“将师”,樊须(子迟)也在季孙氏当差。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师伐鲁,冉求(子有)率“左师”御敌,命樊须(子迟)为车右。此战鲁军大获全胜。此事载于《左传·哀公十一年》。
樊须(子迟)被奉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樊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益都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以“益都侯”从祀孔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