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锦璱(简书首发)
我国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但能真正读懂的今人少之又少,大都以面概全,武断地认为那是腐朽、不思进取、缺乏个性的表现,也是文化糟粕,理应被摒弃。
且不说深究古文,单是汉字的演变“甲金篆隶楷草行”就蕴含了中国古人上千年的智慧。
饱受后世争议的程朱理学曾盛赞中庸之道,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既然庸是平常,那为什么我们更多会变得庸俗不堪?
俗,从人从谷,习也。今人活着,已不再像莽荒时代为保全最直接的求生欲望,须要用无数次难以想象的死亡尝试去累积唯一的生还希望。
约成定俗的行为,无论正确与否,也无论后世如何看待,都会随着代代相传,扩散成一个民族或是更广泛的灵魂积淀。
今人只因看到了古人的前言,却不知后语为何,便陷入了断章取义的妄自揣度中,无法自拔。
陈果幸福哲学课06尽力《孟子》有云,“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每个人都要习而有觉察,一旦视之为平常,就很难觉察问题所在。
孙中山先生为中山大学题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正是出自《中庸》,而这些言行恰好也是破解“习”之弊端的醒世恒言,须勤习谨记。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虽被今人频频引用,却也只看到了“糊涂”,并没悟道“难得”。
古人通过汉字所闪耀出来的智慧之光,为今人不敢想象。要想愉快活在人间世,唯尽力为之,行中和之道,方能洒脱,不受“习”所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