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张汶祥在大庭广众之下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此案疑雾重重,广为流传,成为晚清的四大奇案之首,之所以为奇案而非疑案,想必真相基本是清楚的。该案背后隐藏的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和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湘军集团的权利游戏。
从刺马案中我们能看到权力游戏中的纷争与危机,这里面的故事如果有人拍,一定比《权力游戏》更精彩。
1.裁军的隐患
湘军裁撤时,被迫裁军人数达数十万,裁下的湘军官兵久战,早已习惯烧杀抢掠,难以回归田园,大部分并未回湘,这批昔日拿过屠刀、杀人如麻的兵勇,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甚或政局的潜在因素,其中不少转入“哥老会”,变成了地方上的黑势力,给社会带来了极度的不稳定。
2.消失的财宝
太平天国在南方纵横十余年,积累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且太平天国有规定,但凡金银均需上交由天国统一分配,天京城内的财富由此可见一斑。湘军攻破天京,这些金银财宝被湘军抢掠一空,自曾国荃以下,人人发了大财,回乡买田宅,置产业,国人侧目。
曾国藩查报太平天国留下的金银财宝时不得不上奏说,破天京时,天王府一场大火烧得片瓦无存,没有留下什么财宝。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五千太平军将士在天王宫从容就义,慷慨自焚的故事。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真相如何只有当事人知道。
面对数年的战乱,湘军数万人拼死拼活,到了破城那日,我想即使是曾国藩在场也无法阻止手下的烧杀抢掠吧。
3.探路诱饵
太平天国平定之后,裁撤湘军便成了慈禧太后最为困扰的难题,整个东南格局如铁板一块,明裁暗裁似乎都无法下手,慈禧太后需要一个“能臣干吏”来为她做先锋。试一试湘军的底,这个人就是马新贻。
马新贻跟李鸿章同榜进士,榜下即用,分发到安徽当知县。他头一天到省,第二天谒见长官,第三天藩司衙门就挂牌,补了广德州所属的建平知县。从此一直在安徽做官,打洪杨,打捻军,由县而府,由府而道,一直做到安徽藩司,有“能员”之称,历任巡抚都很赏识他。
对于马新贻,恭亲王推荐的时候说得明白:“马新贻精明强干,操守亦好。安徽服官多年,对两江地方最熟。剿捻大功告成,淮军裁遣回籍,要马新贻这样的人,才能把那些骄兵悍将,妥为安置。”
马新贻进京陛见,曾先后十余次被召见,最后一次是慈禧太后在养心殿住处召见。据马新贻的后人说,慈禧太后授以密旨,要其密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在最后一次召见后匆匆离京,回乡祭祖去了。
马新贻回乡祭祖假满启程前,将其两位兄长招到秘室,反复叮嘱:“我此行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你们万万不得赴京告状,忍气吞声,方可自保。”两个兄长闻言惊恐万状,也不敢向家人透露半分。
此番两江之行,马新贻深知凶多吉少。
4.慈禧的局
慈禧派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表面上是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的空缺,实则逐步瓦解湘军实力,同时探寻太平天国的宝藏去处,一旦证据确凿,择机至湘军于死地。但是,她同时知道,动作不易过大过快,以免引起哗变。所以用马新贻去试水是非常好的一步棋。
另一方面,慈禧还通过天津教案,让曾国藩名誉尽毁,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骂曾国藩卖国贼。
两步棋走完,慈禧心想很快就能拔掉湘军这个隐患了。
5.曾国藩的不变应万变
首先,裁军势在必行,但曾国藩也深知“英雄不可自剪羽翼”的道理,而对于已经裁撤的湘军所蕴含的危机,曾国藩也深知其厉害,湘军之精锐基本保留,曾国藩实则有更伟大的视野,他深知海防和洋人才是未来大清王朝最大的隐患和敌人。
而马新贻一案,我想曾国藩并不知情,而且一定非他所主使,以他当时的身份和地位不会用这种手段。此时很有可能是其弟曾国荃为解“天津教案”之难所做,同时湘军从上至下早对朝廷的奖罚和不信任心生不满,因此精心布局了这场谋杀。
事发后,果然举国震惊,所有人的焦点全部从“天津教案”转移至“刺马案”。
刺客被关押在监狱里,没人敢对他用刑,只是被审讯。为什么?因为他是朝廷要犯,怕有人以用刑为由,杀人灭口。有一天,刺客突然承认,他刺杀马贼除了复仇,还兼有为国除奸的使命,因为“马贼通回”。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是平捻。跟着就是左宗棠西征,西征让“通回”在政治上是个极为敏感的词。
由于马新贻是回人,难免与回人有往来,将案情引向西征,这案子还怎么审?须知左宗棠西征带的可是湘军,打仗在西北,而钱粮方面却要靠东南支撑,恰好东南也是湘军的地盘。现在朝廷将东南几省交给马新贻这个回人手里,湘军将士不放心。这样的案情牵涉甚广,没人敢审,只能靠朝廷派人审问。慈禧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为了平息事态,也只好请回曾大人了。
此时的曾国藩,眼随失明,却早已洞悉一切,慈禧命他回两江彻查“刺马案”,颇为案件着急的慈禧问曾:“几时起程赴江南?”曾对曰:“臣明日进内随班行礼,礼毕后两日即起程前赴江南。”慈禧再次催促道:“江南的事要紧,望你早些儿去。”
七日后,在京滞留许久的曾国藩总算出发。本该为重臣洗冤的行动,已暗暗定下了中枢与地方角力博弈的基调。
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曾国藩终于12月3日抵达金陵。掌印后,曾国藩终日走访新朋旧友,却不急于审案。因为他在等待另一位主审官——郑敦谨。
5.审不出的真相
郑敦谨,字小山,湖南长沙人,时任刑部尚书,向以治事严苛著称。此番朝廷委此重任,自有望其一查究竟之意。
郑有“青天”名声,是个依法办事的人。在他手里,就办过湘军将领,但这一次,要法治,还是要讲政治,他没有拎清。一到江宁,就提审犯人,曾氏听审,一言不发,连讯了十几天,越扯越乱,曾国藩开口说了一句:看来只好仍照原审奏结。这时,郑才知道,原来自己只是摆设,朝廷让他高调出马,是要借他的名声来结案。于是,郑、曾联衔上奏依原审结案,曾还附了一个夹片,陈明“实无主使别情”,然后,将刺客凌迟,摘心献祭,给马新贻办了祭礼。
那位郑大人,自结案以后闭门不出,对于曾氏所有邀请一概辞谢。送他程仪,也分文不收,两随从每人收了五百两银子。曾氏为他送行,他头也不回,扬帆而去。郑并未回京交旨,船到淮河边就停了下来,打发随从代他回京交旨,声称有病,不能回京。钦差大臣不回京交旨,按清制是要治罪的。曾氏觉得有点对不住他,从中斡旋,方才掩饰过去。但郑并不领情,而是请求开缺,终生不再为官。两个助手回京后,悄然而失,其中之一,留下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审案一事,说:“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6.刺马案的目的
朝廷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竟死於莫名的刺杀,乃是自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以后,一千余年之未有之事件。自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清廷对湘军在江南的势力坐立不安。不但没有兑现“克复金陵者王”的承诺,反而下令裁汰湘军,并使“调虎离山”之计,将曾国藩调离江南,任命其为直隶总督。
湘军流血牺牲才攻取的江南,却迎来了马新贻为两江总督,湘军显然是极为不安与愤怒的。
要知道马新贻也是靠军功而步步高升的,而并非如一般的文臣,案发当天,马新贻参加完阅射回官署时,有负责警卫的督标中军副将喻吉三、武巡捕叶化龙以及两三名马弁跟随,却最终死於张文祥的短兵利刃。没有内部人员的配合,是不可能行刺成功的,且张文祥在行刺的过程中高呼“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将马新贻刺死之后也无逃生的欲望,都是极为反常的表现。
刺马案幕后主使极有可能就是曾国荃,这位湘军的曾九帅,而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朝廷:“今天我能刺杀你朝廷的封疆大吏,明天我亦可揭竿而起,不要逼人太甚”。
7.刺马案的影响
刺马案后,据说李鸿章花了最大的价钱请动了上海文人编写了戏剧,之后更在全国到处演出。
一时之间,这个充满着“动作”、“悬疑”、“情色”等多种元素的戏文变成了“真相”。
这戏文当然也传到了慈禧和曾国藩的耳中,作为局外人的李鸿章当然不怕事大,只是朝廷的脸面是挂不住了。
于是曾国藩一方面为了息事宁人,一方面为了缓解中央与湘军的矛盾,加紧了裁军的步伐。自此之后,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开始主动中国的局面。
而李鸿章晚年曾对心腹幕僚说道:"若非马案,则裁(湘)兵日紧,终致海防日废,列强日盛,战祸不断,则国运日衰也,悔之。"
刺马案加速了湘军在历史舞台的退出,从而导致了清朝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推迟了数年,致使大清错过了中兴的最好时机。
8.篇外话
关于刺马案后来有了大量的演绎,2007年导演陈可辛拍摄的《投名状》是一个不错的版本,作为野史来看很有意思,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网友评论
答:就是你站在我对面,我却看不清你是谁。❣欢迎关注🍻📱投稿🚩《名人名篇》
🌍
《名人名篇》https://www.jianshu.com/c/3df521b1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