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评之角度

作者: 葉葉素心 | 来源:发表于2022-05-29 02:54 被阅读0次

    今天浅说一下书评“角度”,这其实是上一篇“独立”书评的延续。一篇有深度的优秀书评,往往也有一个或数个非常巧妙、人所不同的角度。之所以想独立成篇,是因为看到很多书友的书评视角很棒,非常有趣,学习品读之余,心有所感。

    网图侵删

    01  常见切入点

    前面谈及,独立书评一方面来自于被评书籍本身的价值,更多是来自书评者的社会阅历和文学素养,源于书评者对原书观点的抓捕、感悟的升华和深刻的洞见,形成书评独立的价值和思想体现。

    延伸开来,其独立的价值和思想体现主要是以书为依据,从书里到书外、到生活、到情感、到心理、到社会、到职场、到历史,甚至游曳于想象世界。这就是角度带给我们的不同体验。

    “角度”原本是数学概念,用在写文作书中,常常指观察事物的方向或观点。

    写这篇文章之初,我其实是想跟着“深度”再浅谈下“广度”,后来发现,“角度”是一个更加自由、宽泛的词,既可以是180度的横向视域,也可以是90度的纵向深挖,或者是30度、45度的斜切面。

    表现形式因此有了更多可能,四平八稳者有之,奇诡怪诞者有之,旁逸斜出者有之,以小见大者有之,如深入奇峰怪洞,视角不同,所观的美景也便不同。

    书评角度,按其价值输出、定位涵义,暂分为“小角”和“大角”两个层次。

    先来说说“小角度”,大多时候也是提炼观点的常见切入点:

    一、情感共鸣:多发生在看小说、故事类,感觉书里的人物有自己的影子,人物释放的情感与自己产生强烈共鸣,这时有了想要抒发的心绪,于是就有了自己的视角。此类书常常升级到心理层面的探讨,分析情感背后的底层逻辑和心理因素。如张爱玲的作品,男男女女来来往往,有的爱得热烈,有的爱得隐忍,但因不对等或者其他因素掺杂,总是无法走到圆满的最后。

    二、生活感悟:生活的感悟非常广泛,有时可能来自生活中某个共通的场景,如柏拉图“洞穴隐喻”,让人意味深长。有时可能因为经历了生活的各种险阻,触动自己进行深入思考,如阅读《老人与海》,面对“命运”与“无常”,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我看《蜗牛慢吞吞》时,在大量的留白里感受到了一种治愈的宁静和从容,仿佛生活本该这个样子。

    三、职场代入:在人人入职的今天,职场书籍已发展成一个包罗万象、门类齐全的大类,包括职场技能、心理、能力、管理等诸多方面,助力我们顺利入职并层层修炼。此类书观点明确,逻辑分明,较容易就能找到问题所对应的方法,观点一般较清晰。

    四、解疑释惑:前面三点基本源自生活经验,而这一点主要来自对书的解读——也就是阅读一本书遇到的困惑。我自己常有这样的体验,初次阅读往往印象不深,有的甚至只留下点概念的影子。若连这概念也懵懂,势必要探究一下其中的道理,循着问题去看,必要时查阅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书籍。关于这个问题所阐释的角度就出现了。

    02 气象万千

    再来看看“大角度”——优秀书评往往是摒弃了所谓市场化的方法、技巧、套路,融合了深邃的思想而内含独特韵味,让人久久不能释卷。

    因为,一篇角度鲜明的书评,比其他文体更能暴露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境界。

    鲁迅先生在《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中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自《红楼梦》诞生至今,书评者可谓浩荡。在简村这方小江湖,也常能看到各种阐述不同角度的文章。观者不同,所看到的世界当然不同。

    “大角”书评,视角要比“小角”的只观一点更开阔、气象万千。

    视角之一,是作者本身作品的维度,总结作者一生所著,观察其不同年龄段发表的作品,从写作手法、技巧、风格、思想等方面看有什么变化和发展。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视角之二,是谈及其他相关作品的维度。这个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同类型、同风格、同主题的作品;也可以是同时代、同流派、同师承的作品;

    视角之三,可以是反向比较,有巨大反差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孰优孰劣,证据为何?不同作家之间的社会经验、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会产生怎样的碰撞?写作的流派和相应的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哪些变化和进阶?

    这一类的优秀作品并不乏见,如阿斌bin 老师近期写的《品读<白鹿原>,破译作者的女性意识》,云行笔记老师的『云.红』系列,明空如月老师的“经典新视角”赏析系列,天英笑老师的“金庸宇宙”系列,视角别出心裁,让人叹为观止。

    03 非常的证据

    写书评,贵在有独立见解,最忌踏陈习故、人云亦云。好的书评总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奇妙的感觉,仿佛穿透了原作者的眼睛,缔造出了另外一个澄净的世界。

    然,无论何种角度,都需要注意独特的视角切忌使用过度,走了极端,变成哗众取宠、以偏概全就不美了。这就回到《浅谈书评之温度》里提到的态度:我们反对过分拔高的表扬、赞美,让人肉麻的谀词,也反对严重失实、恶意诽谤的行径。当一篇书评过分带上“好坏”标签时,更要注意其在什么意义上、对谁而言的前提。

    因此,好书评的最基本原则即以主体的事实为依据——非常的主张需要非常的证据。你有奇诡的想法,好,先把原书吃透,列出足够分量的证据,再来讲述想法。这样的闭环举证,会让文章更加稳实和大气,当然,评述观点也更加通透。

    非常证据来自哪呢?又回到独立书评的原点了——社会阅历和文学素养,简单概括即好的思想。这里面,首先是经典知识的储备,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国学、历史、文学理论知识等方面,此谓筑基;其次是过硬的新观点、新数据。新到什么程度?最好是刚出版的书、刚发表的文章和论文,还冒着刚出炉的热乎气儿。过硬是指背后最好要有学术研究支持,这也意味其更加可靠,观点支持的可信赖。

    当然,可信不代表盲从,质疑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撰写书评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读之书的理解、消化、吸收和质疑——一种新视角就在此间破土而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书评之角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fw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