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科技十年后指尖儿(zhijianer.me)创业
为什么IBM的开放策略,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为什么IBM的开放策略,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作者: 赵博思 | 来源:发表于2015-10-30 09:28 被阅读758次

    ·这句话应该结合着下一句话来说:为什么连当时的赢家微软最后也陷入了困境?

    IBM PC从苹果开创的市场中,硬生生抢走半壁江山。但是,在24年后的2005年,IBM把PC业务甩卖给了联想,净身出户。

    又过了2年,乔布斯的iPhone横空出世,业界又开始认为封闭的苹果还会在移动市场重蹈苹果在PC领域的覆辙。乔布斯则认为不会。

    微软是开放操作系统的创造者。它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与英特尔的捆绑合作,再联合众多的硬件制造商一起,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目前正在被谷歌的Android所借鉴。

    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不开放是苹果当年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IBM在繁荣了PC市场20年后,就宣布退出PC机市场,作为开放市场的力推者,这算成功还是失败?康柏被收购、戴尔私有化、索尼退出PC市场……主导开放的先驱们已经成为先烈。

    于是有人反击所谓的“开放模式”:作为开放系统的始作俑者(当然,和微软一起),IBM已经告别了PC舞台了,开放唯一的赢家是为微软。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开放系统的赢家微软最终没能实现进化的垄断,而被苹果和谷歌“突变”到了下一个时代。微软的垄断性的领先,没能持续反而深陷泥潭。

    从IBM和微软陆续失手,我们可以来反思开放系统怎么了?开放系统的问题在哪儿?

    1、IBM本来只是购买微软的服务,没想到被反控制了。

    操作系统是电脑的核心,其余的都是搭配组合。但在当时,软件只是电脑公司购买的一种服务,还没有人意识到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还记得吗?苹果决定内置操作系统都是一种创举。

    1980年,IBM进军个人电脑(PC)时,决定进行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建立一个开放性标准的PC架构,公开了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术资料,使不同厂商的标准部件可以互换。这个计划被非官方地称为“Manhattan Project(曼哈顿计划)”。

    微软为IBM提供了BASIC等授权的操作系统,但拒绝向IBM出售该产品的代码。盖茨当时就认为,其它的制造商可能会克隆IBM的个人电脑,这样微软就可以出售微软的操作系统。

    2、微软的模式本质很简单:加盟连锁。

    微软的模式本质上就是加盟连锁店模式:某家的鸭脖很好吃,他自己不想管理无数家直营店(或者没有本钱),于是给想致富的商人提供加盟连锁的机会。

    由于这个市场只有几个操作系统,而在大众市场更是只有Windows和Mac OS。而Mac只做直营店,这样,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里,就只有微软独霸天下了。

    3、“跛脚猫”组合:早期可以迅速成功,但后继乏力。

    《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曾问乔布斯:还有哪家“端到端”的企业取得成功的例子吗?乔布斯回答:早期的福特。

    但这个问题反过来也成立:除了微软,还有哪个产品是只有一家核心企业掌控技术(但不自己生产),需要通过授权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呢?恐怕答案是没有。

    IBM和微软的模式,在当时的电脑丛林中,可以迅速形成规模。然后通过通用性再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而吸引更多的硬件制造商加入。

    但问题就在这里:为了硬件制造商的通用性,软件无法最大程度优化以及独特化;而没有优秀的软件,硬件竞争最后会恶化成荒漠。

    这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组合,最终也会从社会进化中消失。

    4、IBM必然会从中退出。

    因为软件被控制,PC生产厂家的竞争力就限于外形的设计(如索尼)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后者包括降低生产成本(如联想)、改变销售方式(如戴尔)、以及打造特定品牌等等。

    有些事注定只能一个人做:比如用一个人用筷子,就比两个人(每个人一支)更灵活——不仅是因为协作的原因,还包括把菜送到谁的口里去。由于各自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导致这种“狼与狈”的合作到最后就是迫不得已的苟且。不可能双方无私奉献,从而做出一个最好的产品。

    对于微软来讲,它的本质并不是让IBM得到最好的软件,从而和硬件形成最好的组合;对于IBM来讲,即便自己加大研发做出来独步天下的产品,也未必能够获得微软的支持,同时还面临着那些低价厂商的竞争。这样,PC产品就无法得到最优解。

    当竞争让IBM无法承受低利润的时候,它抛掉PC业务也就顺理成章。这也正是IBM的伟大之处。相形之下,惠普、戴尔、索尼等等企业都是坚持到最后才转型,这是,由于自身储备不足,以及外界已经缺乏接盘者等因素,转型代价已经相当巨大。

    5、为什么微软也输掉了?

    真正有特色的软件服务,都需要硬件的配合。而在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前提下,硬件制造商不会承担软件产品升级带来的额外成本,去生产更高造价的电脑——除非确定这种创新几乎100%成功;但软件公司若不承担成本与风险,将无法确保一个创新是真正会成功的。这样,所谓的软硬件开放,等于封住了实质创新的大门。如果这是一个成熟的领域,比如卖糖水,有两家可乐公司基本就够了。因为我们喝饮料的需求不会快速进化。

    微软与PC厂商的这种合作模式,由于没能实现有效协作,最终没有实现产业链的整体增值。相反,由于PC厂商的激烈竞争不断压低利润,微软的授权费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它并没有创造增值让合作伙伴活得更好,这样,当PC活得不好的时候,微软是无法独自活得很好的。

    再加上笔者之前说:由于软硬件分离,使得真正的创新无法继续,这样当新的机会出现时,一方面因为缺乏创新,另一方面也因为缺乏远见,微软也为自己的发展付出了代价。

    其实,这些问题也同样在谷歌的安卓系统上存在。同样,由于安卓智能手机的魂魄在谷歌手中,无差异化才是谷歌的目标,创新也就不会被谷歌所待见。

    这样的情形下,谷歌的基本目的,甚至比当年微软更甚更直接:它一定会照顾到最广泛的用户需求,以便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非帮助厂商提高各自的独特用户体验。

    因此,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二者都失去了共同积极进化的方向和可能。缺少二者的密切合作,诞生伟大产品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所谓开放系统优于封闭系统的说法是错误的。无论从产品来看,还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开放系统对用户和企业都不具有更高的优先级,不会给用户或厂商带来多少好处。因此,这一批评的由来本身就很可疑。

    现在我们看到,整个PC行业都没有赢家,而安卓市场也同样如此。或许有人会拿苹果早期的失败来反对我,但我认为,苹果犯的错误是自己战略的错误,而不是没有授权。

    苹果的战略一直是正确的,就如同那些认为人类有一天能够在空中飞翔的梦想家一样:早期的失败是因为我们还没能正确的掌握方法,而不是我们的梦想是错误的。

    孤独九剑一样,学会的人就能够称霸天下,但可惜的是,太难学而且处处违背“常识”,所以被传为神话而被束之高阁:有人膜拜,没人学习。

    当然,如果库克依然能够带领苹果走向成功,这才会意味着乔布斯的创新遗产由玄学变为方法论。只有人们在思维上认为这是可行的,人们才能从行为上得到解放。乔布斯的遗产才可能发扬光大,产品人才会取代商人成为未来商业社会的主宰。

    2015年3月,库克说,如果一家公司会发展操作系统,另一家会去做硬件,而其他公司去做别的事。将所有这一切拼凑在一起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用户体验(无论是Windows还是Android)。“乔布斯很早就意识到,垂直整合的模式将使我们能带来优秀的用户体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想法被认为太疯狂。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他是对的,你需要让所有一切配合工作。”

    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奥维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凤鸣游子:文章写得不错,但是最后拿android-windows 同一化,有点不合适,android属于开源,并非只是开放系统,这种差异是很大得,和pc得软硬件隔离是完全不同得。国内手机厂商是可以在google得基础上实现自己得目标;近几年国产手机已经从同质化得硬件比拼中得恶性中走出来了,这也作证了这点。
        凤鸣游子:不过想一想实质上google得这种思想也是受到了苹果得影响呢呢?他是掌握了android得标准,但是他也让其他企业能够走自己得垂直路线,源于他又发展他。
      • 2f7699e37bf2:苹果在智能机上之所以占有率这么高是因为早期的安卓太弱了,碎片化严重要靠堆硬件提升体验,加之win入局太晚没有完善的生态,才有今天一家独大的局面,不是苹果模式多好而是对手太弱。安卓5.0以后已经有很大提升,随着安卓的优化和硬件的提升苹果以后也不会太好过。封闭不是长久之计,看看mac os就知道,当然 ios的生态已经建立起来即使苹果落寞也需要很长的过程。
      • 奇迹的杨:挺好的,观点新颖,感觉有说服力

      本文标题:为什么IBM的开放策略,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yf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