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善读「论语」中国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3.7:对私利君子无争,临公义当仁不让

善读「论语」3.7:对私利君子无争,临公义当仁不让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5-04 08:35 被阅读23次

「八佾篇第三」7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可与人争竞的事。一定要说有的话,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上下场都要先作揖行礼;比赛后还一起举杯对饮。这种争竞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注释】

“射”即射箭,为古时的“六艺”之一。“六艺”为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当时的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

“揖让”即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升下”即上下赛场。古时射礼行于厅堂之上,二人一组,先相互拱手行礼,然后拾阶上堂。射箭完毕,再相互拱手行礼后下堂。

“饮”即饮酒。按古时的射礼,比赛完毕后,所有参赛者还要一起对饮。

“揖让而升下而饮”一句有不同断句方式,但释义基本相同。

【评析】

“君子无所争”,体现了君子的洒脱、大度、宽宏的品格。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其典故就是对“君子无所争”很好的诠释。

话说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

县官考虑到两家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且时间久远,一时难以决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他出面解决。张英见信之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遂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但“君子无所争”却绝非对所有的事情都不争。

对于事关功利私欲之事,君子确实崇尚无争。此时君子所展现的是一团和气,如上述“六尺巷”故事。

但对事关仁德公义之事,君子则又固执力行,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于师”。此时君子所展现的则是一身浩然正气,如下述“太史简”故事。

【君子之争】在齐太史简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其《正气歌》中有“在齐太史简”一句,说的就是这个充满浩然正气的君子之争的故事。

1、历史背景

崔杼,姜姓,崔氏,名杼。齐丁公的后代,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46年,是年孔子五岁。他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在朝大肆杀戮,使齐政局动荡。

下面的故事就发生在崔杼杀死齐庄公之后。

2、秉笔直书

崔杼杀死齐庄公后,齐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记下了“崔杼弑其君”。崔杼不愿在史书中留下恶名,就要求史官将齐庄公写成是自己病死的。但史官坚持秉笔直书,拒绝篡改历史,崔杼就杀死了史官。

古时的史官通常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史官被杀后,他的两个弟弟也因为坚持如实记录崔杼弑君之事而相继被杀。

到史官的第三个弟弟接任时,仍坚持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无法可施,只得任由史官如实记录。

这时,南方有个史官听说齐国史官因为如实记录崔杼弑君而接连被杀,就背着竹简前往齐国都城,宁死也要接替齐国史官完成未竟的工作。后来听说齐国史官已经如实做了记录,这才返回南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3.7:对私利君子无争,临公义当仁不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ir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