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时候,去乡下看望婶婶。刚进家门,就闻到了熟悉的茶叶、芝麻、花生的独特清香。原来婶婶知道我们要去,早早地在家里准备擂茶了。
擂茶是我们梅城待客的特色饮品。家里来客人了,主人家手脚麻利地忙活起来了。如果赶时间,就打清水擂茶,原材料有芝麻、花生、新鲜茶叶、姜、山胡椒等。打擂茶的器具是很讲究的,一个圆椎形的陶瓷钵,里面有无数条状的细槽,用于磨碎食物,另一个神器就是擂茶棒(大概叫擂茶杵),这是一根近2米长、直径约6公分左右的木棒,材质也是精选的,以柞木、株木、茶树、山胡椒树居多,山胡椒树有一种特有的清香,其它树木质紧密,有韧性,不易磨损。
梅城女子贤惠、能干,准备也很充分,瓜子、花生、南瓜子是有空的时候炒好了放在有盖的青花瓷坛里的,什么时候拿出来都很香很脆,生花生米是边看电视边剥的,芝麻是趁阳光正好洗净晒干的,茶叶是散步的时候顺便采的,去掉叶脉放在冰箱里,什么时候取出来都鲜绿如新,开水是一早烧了盛在暖水瓶里的。
有客人来时,从冰箱里拿出茶叶洗洗干净,再洗一小块生姜,放进擂钵里,用右手握住擂茶杵三分之一的地方,左手扶住擂钵边缘,让那圆形的木棒在擂钵里转圈,借助惯性,把圈转圆,如果技术娴熟,擂茶杵还可以螺旋式上升、下降,在不断的磨擦下,茶叶和姜就磨碎了,然后加入芝麻和花生米,如法炮制,擂碎后往钵里冲入开水,再放点盐,就是正宗的梅城清水擂茶。盛上一碗,放入事先煮好的新鲜玉米,再加点炒米,就是非常美味的饮品了,既清爽解渴,又别具风味。从制作到入口,不会超过二十分钟,而且管够。
好客的梅城女子在你一碗还未喝完的时候,又手脚麻利地添上一碗。添米擂茶时,更能显出女主人的手段,碗里的擂茶起尖儿了,却不溢出来。客人如果不留心,只能俯下身子去喝了。
光喝擂茶还是单调了点,桌上还会摆上几个精致的碟子,花生一碟,瓜子一碟,糖果一碟,红薯片一碟,巧果一碟,酸萝卜、刀豆、洋胡子等一碟或一碗,用这些东西来下擂茶就如同牛肉下酒,再合适不过了。以前请新客(新媳妇新姑爷)茶,讲究的人家会摆上九个碟,这九个碟子是用一个古色古香的木制雕花提盒装着的,分三层,每层三碟。南瓜子一般是留给贵客享用的,新姑爷当然有专享特权了。
今年我家的新客却自己动手打了一钵擂茶,他俩轮流当主攻手。哲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器具,觉得很新奇,这个调皮又活泼的女孩子围着擂钵从左边跑到右边。她人很聪明,一看就会,力气又大,圈转得溜圆,擂出成品了还不忘及时拍照上传炫耀,估计得有很多人口水湿衣襟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297703/d0c80bcd4b54283e.jpg)
与梅城毗邻的桃江也打擂茶,他们把原料磨碎以后,每个碗里挖一两勺,然后往碗里冲开水,再加上白糖,不像梅城擂茶是放盐的,一般是一人喝一碗,喝完一碗如果还想喝,必须另外再泡,总觉得没有梅城人的豪爽和大气,体现不出女主人添茶的敏捷与智慧,也少了喝梅城擂茶的酣畅淋漓。
如果想喝米擂茶,就要多费些时间了。事先要浸好米和生花生米,然后清洗两三次,就可以擂了,感觉擂不动的时候,可以加适量的水,继续擂,如此反复几次,擂成米浆就可以了,然后冲入凉水搅匀,再倒进锅里加水煮,水量的多少可根据人数和擂茶的稀稠确定,再放入适量的盐,然后要不停地搅动,以防糊了。擂茶慢慢地升起了热气,表面的气泡调皮地鼓起来,此消彼长,很快就开锅了,这时要手脚麻利地把火关小,慢慢地煮,煮得酽酽的,如果溢出来了,就要马上关掉火,加点凉水,再继续煮。
熟了以后,吃是可以吃了,但这时还不是标准的米擂茶,还要制作出清水擂茶的调料,但要把生花生米换成熟的,有的还放上炸熟的芝麻,擂茶就格外香,谁家打擂茶老远就知道,闻香识茶呀。弄好这些以后,就把它调到煮好的米擂茶里,白白的米浆就变成绿莹莹的米擂茶了。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米擂茶,既暖胃又暖心,比稀饭味道丰富多了。
梅城本地人喜欢喝擂茶,有的可以一气喝上几大碗,一人喝完一钵擂茶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以前中考一般是六月十八至二十进行,正是本地新鲜嫩玉米刚上市的时候,中考期间市县都会派出巡视员,好客的梅城人民用梅城嫩玉米擂茶招待上级贵宾。本地嫩玉米皮薄肉实,颗粒饱满,清香可口,配上热乎乎的米擂茶,令我不由想起一句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一年,来我们学校的巡视员创下喝八碗米擂茶的记录,一时传为佳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4297703/8dfb53aa8018b438.jpg)
米擂茶可以当饭。在我的婆家,一天是只吃两顿饭的,中餐就是擂茶。做了半天工回来的人又渴又饿,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擂茶,五脏六腑都像熨斗熨过,畅快极了,再来上几块香脆的油炸红薯片,几把香酥的炒花生,再配上一碟陈坛酸菜,那味道,真可以上“舌尖上的中国”了。
在那个缺吃少喝的年代里,擂茶温暖慰藉了多少人的心啊。我外婆喝茶成瘾,那年代,花生种得不多,产量也不高,只能用一小把花生、一大把新鲜茶叶,调一大钵开水,虽然照得见人影,人们依然喝得津津有味。我外婆和盲眼的伯外婆都是热心肠的人,那时经常有人到我外婆家附近的山上砍柴、扯猪草,他们累了、渴了、饿了,我外婆和伯外婆总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把他们请进屋,端上滚热的擂茶,还拿出一大筛红薯片,一大碗酸菜。多少人喝着我外婆家的擂茶走出困境,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三妈、素良婶、潘妈更是把擂茶比作鸦片,一日不喝就浑身难受。龙妈死前两天念叨着擂茶,她自己已经没有力气打擂茶了,请三妈打点擂茶给她喝,善良的三妈满足了龙妈的愿望,龙妈喝了她在尘世的最后一顿擂茶,两天后安然闭上了双眼,她把擂茶带进了她的天国。
梅城人是热情豪爽的,谁家打擂茶都会打一大锅,邻里乡亲都可以来品尝。没有电话、手机的年代,练就了人们的好嗓子,一声悠长浑厚的吆喝,满湾回响,对面应答的声音也如同一首山歌,欢快清越。擂茶,让邻里如亲,让乡人和睦。
梅城人有正月给人拜年的习俗,春节期间是小孩子们最活跃的时候了。每到一家,在门口就大声嚷嚷起来:“拜年啦!拜年啦!”不管什么样的人家,一早就会做好一大锅擂茶热在灶上,客人随到随吃。孩子们喝着擂茶,主人进房端来一碟零食,孩子们毫不客气地扯起衣裳前摆接过来,装进衣兜或裤兜里。
思游、大福一带的人们更加热情,干脆用一口小木瓢或一只小筛子倒一瓢、一筛。这些东西品种丰富,层层摆放,最底下的是花生,然后抓一把瓜子,再往上放几块油炸红薯片、两个巧果、两颗糖果。这些东西也是早就预备好了的,分别用袋子装好放在一个大柜子里,然后装好几碟摆在书桌上,以免客人来了手忙脚乱出洋相。
几户人家走下来,孩子们肚子胀得溜圆,衣兜裤兜鼓鼓囊囊,有的实在没东西装了,就把脚上的两只长统袜子脱下来,临时充当口袋。不管男女老少,即使是三岁幼儿,只要在正月十五前进了自己的家门,都必须以礼相待。
擂茶营养丰富,口感好,易消化,胃口不好、感冒生病时,喝点擂茶常常令人胃口大开,通体舒畅,一身热汗一出,人都好了一大半。
身在异乡的梅城人会不时地想念故乡的擂茶,有人出门时会带几包擂茶粉,但泡出来的擂茶少了新鲜茶叶的清香,没有现磨擂茶的韵味,也缺少乡邻欢聚的热闹气氛。
擂擂茶看着好玩,其实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为了减轻体力,人们发明了擂茶机,但用擂茶机打的擂茶就是没有手工擂茶好喝。如果你想喝纯正的梅城擂茶,还是选择手工现磨吧,梅城人民把浓浓的情意融进了擂茶里。
我刚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从一家玩到另一家,到了我家以后,我妈妈打擂茶招待他们。年轻力壮的劳力放着不用太可惜了,准备好原材料之后,我把打擂茶的工作交给了我的男同学们,他们觉得又新奇又迷惑,不知怎么下手。在我和我妈妈的指导下,一个男生摁住擂钵,另一个男生握住擂茶杵擂,但他没有掌握棒转动的惯性,圈老是转不圆,一不小心就打到钵体或杵到钵底,就是觉得使不上劲儿,我们生怕他把这陶瓷器具打烂了,那擂茶就真的吃不成了。后来又换了几任选手,情形大同小异,但总算是把米和花生基本擂碎了,大家也能一饱口福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梅城擂茶的记忆依然鲜活,同学之间的情谊不曾淡去。
梅城擂茶,古老梅山的名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