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还能唱多久

作者: 王佩 | 来源:发表于2016-12-06 21:33 被阅读1448次

    春节期间,母亲从山东老家来杭州,心心念念想看一出原汁原味的越剧现场演出,恰好浙江小百花剧团演出贺岁剧《陆游与唐琬》,我就要了票陪她去看。进场听了一会儿,她疑惑地问:“这唱的是越剧吗?”我点点头。她又继续看下去,走出剧场的时候,她问:“什么时候才演《梁祝》、《红楼梦》啊?”我告诉她,现在越剧团都在忙着创新,你说的这些老古董早已不演了。

    越剧是全国地方戏曲中日子过得最好的,因为还有政府扶植和市场支持,而其他剧种的现状就不容乐观了。据上个世纪60年代统计,中国地方戏有382个剧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变迁,现在所剩不到一半。戏曲大省陕西省曾有52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个,河南省曾有65个剧种,现在也仅剩30多个剧种。

    以往的戏剧研究者往往把地方戏曲衰落的原因归结为电视等新媒体的冲击,这个解释确实很方便,但是并不能完全经得起推敲。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电影的普及并没有消灭戏曲,相反却把许多优秀的地方戏通过银幕展示在全国观众面前,豫剧《朝阳沟》、评剧《花为媒》、河北梆子《宝莲灯》、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女驸马》等就是那个时候风靡全国的。新媒介并不是戏曲艺术的终结者,相反还是其促进者,真正促成地方戏曲兴衰的还是人们审美趣味的转变。

    戏曲艺术的勃兴离不开市场和观众。以越剧为例,这种起源于绍兴嵊县的地方戏,之所以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是因为在上海找到了大市场。而上海以纺纱女工为主体的观众群,决定了越剧的审美取向必然是女性视角、浪漫婉约。有一种说法,在上个世纪上海滩的大户人家允许子女听京剧,但禁止他们听越剧,怕的是被那些才子佳人故事给感染。

    作为戏剧艺术的一种,戏曲可以反复欣赏,百听不厌,这是小说和电影所做不到的。所以,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戏曲可以承载更多的时代精神,与千万观众的脉搏相契合。在我的家乡山东,有几出传统吕剧剧目反复上演,比如:《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它们都反映了旧式家庭中婆媳之间的矛盾,都以婆婆欺负儿媳开始,又以儿媳大获全胜为结局。对于我母亲这一代观众来说,这些剧目曾让她们进入角色,宣泄生活中敢怒不敢言的情绪。而如今这类剧目已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强势的婆婆,相反却多了许多强悍的儿媳。失去了现实意义的戏剧当然行之不远。

    正是看到了这种时代的变迁,越剧的后来者们开始了求变之路。人称“茅司令”的著名越剧演员茅威涛说:“今天我们必须考虑,观众还会不会在模式化的爱情故事中感动,越剧除了非常雅致地表现爱情之外,还有没有更开阔的道路。”基于这种考虑,小百花越剧团创作了大量新剧,从《孔乙己》到《第一次亲密接触》再到《简爱》,越剧变得越来越不像传统的绍兴戏,这里面固然不排除有拿奖、烧钱的逐利冲动,但谁又能否认新一代戏曲工作者化危为机、求新图变的不懈追求呢?

    不过凡事皆有个度,越剧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过度创新”。传统优秀剧目没人排演,各种垃圾剧目却以创新的名义被制造出来。违背戏曲的规律乱创唱腔,配器极尽豪华臃肿之能事,舞美花里胡哨、过于写“实”,而丧失了传统戏曲的空灵之美。

    当《陆游与唐琬》的华丽幕启之时,在绍兴的河上驶过一条绿皮船,这是已经成立十年的民间东寿越剧团,这个只有16人的剧团,每年演出200多场,大部分都是传统剧目。它们接下了小百花们不愿意做的苦活累活,靠老板包场、唱堂会维持生计。他们是为戏曲续命的另一种力量,在桨声灯影中,守护着一个绵延了千年的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梗田无虚:小时候听过
      • 月照琴台:陆唐已经是新编戏里的经典了,里面很多段子也在戏迷中传唱不衰,比如浪迹天涯三长载,我至今还未没能看到陆唐现场而遗憾😊
      • 黄虎:王老师,不知资料出自何处——陕西省原有戏曲52种的说法似有误,应为山西;河南有65个剧种的说法,也很少见。
      • 艾小墨:豫剧还在唱,有一批中老年戏迷
      • 爱尔兰的风:戏剧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
      • e98f9479ba5f:不能跟上时代节奏的所有东西都会被时代洪流所冲垮。我们做市场的,看一样东西,首先是评估这玩意有人喜欢吗,人家愿意为此付钱吗?传统戏剧的失落,不得不说是人们都蒙头、拼命赚钱的结果吗,钱都来不及赚,哪有时间去欣赏这些花钱的东西啊。除非像京剧一样有国家和很多人捧,才有机会生存下来。传统喜剧想要存活下来必须动脑筋解决用户培养的问题,否则我们只能去戏曲博物馆看了😂
      • 610bbc7fc2d5:《陆游与唐婉》已经是新编戏里很靠谱很经典的了。至于新编戏的大环境涉及政治因素太多,其实总体来说越剧大部分新编戏还算不错,其他剧种的才不忍直视。。。
      • 文坛牛犊:好文章
      • 5a53c97300c5:像任何事物一样,戏曲也有兴衰起伏。时代在发展,为迎合时代的审美和口味进行创新不但能给戏曲注入更多活力,吸引年轻的观众,最重要的是保证传承不断!当然成功的创新前提是需要现有的戏迷票友能够接受并欣赏。——一个越剧戏迷
        45ca1e76007c: @Racheltutu 传承不断!
      • 观浪台主人:坦诚地说,我喜欢传统诗词歌赋,却厌恶所有地方戏曲;我喜欢唱歌与舞蹈,却厌恶歌剧与舞剧;我总觉得舞台剧的表现手法虽然不算单一,但与电影相比又显得贫瘠;戏曲的剧本也算不少,但我仅知的那些却没有几个让人喜欢。也不知道这算是什么毛病……
      • Fenqine:我在河南濮阳,濮阳大弦戏是唐玄宗所创的唐朝御戏的传承。现在的弦戏传人戴老师甚至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没有训练场地,偶尔有演出都是租的临时场地,整个弦戏剧团里正式演员只有十几个,有演出都是找临时演员。而且一年到头也没几个演出,大部分弦戏演员和学徒都只能做临时工来养活自己。
        我从小和我奶奶学唱戏,学豫剧坠子书,弦戏奶奶也只会两首曲子,但是听过之后就特别喜欢弦戏。奶奶说弦戏再过几年可能就没了,我就萌生了学弦戏的念头,跟我奶奶要了戴老师家的地址,戴老师家到现在还是那种砖垒到平房。那次去的时候戴老师不在,后来到现在也没机会再去,一直很可惜。
        真的希望能够重视地方戏,这千百年的传承希望不会断了。
        Fenqine: @樱or雪色怪猫咪 说实话,现在的天朝太过重视封建糟粕所谓的国学经典和传统美德,忽略了最应重视的文化的表达形式的传承,包括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和礼仪文化。
        我们知道弟子规这样的糟粕却不知更为优秀都地方文化表达形式,实在很可悲。
        樱or雪色怪猫咪: @Fenqine 老实说,我不喜欢听戏,但是每次有戏剧演出我都会去看。一方面是表达对戏剧演员的敬意和尊重,一方面是传承。中国很优秀的艺术需要传承,可惜得不到重视。
      • 6fe96b562b09:这种文应该发在哲思或者杂说里吧
      • 挽弦暮笙Wan:这事,我还是有很多经历的!家里一共有四个越剧演员,两名男性,两名女性。最初有不少的越剧男演员,现在基本都是反串了!个人很喜欢戏曲,对京剧、越剧、评弹包括昆曲都有研究,现在很多人不太爱欣赏戏曲,因为可以娱乐的方式有很多,没有让别人都来喜欢戏曲,只能让我们下一代能够了解就行了,
      • 目客:王佩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
      • 墨语花开时:先为关注戏曲点个赞,不过常识错误还是要指出,《第一次亲密接触》是越剧王子赵志刚的戏,《简爱》茅威涛也没有排过,《陆游与唐琬》是新编剧目中经典的经典,而且也是新编剧目中保留了绝大多数传统精髓的剧目,是顾锡东先生的经典作品,只是剧情非越剧传统故事而已,这次的演出应该是在温岭吧,这是茅威涛的保留剧目,能够现场观看是非常值得的,没时间赶去温岭,非常遗憾!
        传统剧目在浙百相对比较少,这的确是事实,这也是大多数戏迷的困惑,不过浙江的民营越剧团的确红火,也是弥补了这样一个市场需求,国家剧团有很多演出指标和各种政府压力,这是民营剧团所面临不到的压力,也不容易,当然能够权衡好利弊,有利于戏曲发展,是越剧迷共同的心愿
        王佩:@默_墨 多谢指正
      • 白发渔樵江渚:喜欢徐玉兰的宝玉(ಡωಡ)王文娟的黛玉
      • 天然爱苏三:其实现代人的创新能有几个是为了真正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呢,大多是为了迎合市场,弄些场景服装舞台音效的现代化。没有弄内容和视野的时代性和共鸣性。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和内容,不伦不类的,还不如所谓的传统剧目,这是旧的去了。新的又不行,算不上破旧立新。
      • 婴羊:戏曲要创新,也不能忘了传承。迎合市场进行创新固然可取,可正如笔者所说,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一味创新之后,却忘却了传统的剧目与表现形式,这样的戏曲已经丢失了自己的精华。
      • 三六书屋:既要创新也要传承,不单是地方戏,传统艺术皆须如此。
        鼎立和: @三六书屋 同感!不过艺术应该是先传承,吃透了,才能创新!你传统的东西都吃不透,一帮小青年就创新,新意是有了,可把传统却抛了,甚至直接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了!这样就可惜了!

      本文标题:地方戏还能唱多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xq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