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位于北京西部的张家口蔚县,古称蔚(yù )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蔚县历史悠久,唐尧最初把中国分为九州,蔚县属冀州地。“中国十大最具年味的地方”,年俗文化之厚重、之浓郁蜚声海内外。
蔚县下辖11镇,11乡,1个林场,我家在南留庄镇的一个村庄。至今任然保留了完整的过年习俗。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俗话说的好“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过年的风俗也是如此。腊八、祭灶,新年快到,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习俗 ——腊八冰 喂门环
我小时候有吃腊八冰的习俗,初七下午到河里刨冰。“吃了腊八冰,一年不肚疼”。起五更要做腊八粥(各种豆粥),要配冻豆腐烩豆芽菜、莙莲菜(俗称根达菜)等。吃腊八粥前,我娘要先喂门环、门锁粥豆芽菜,以防门环、门锁咬(粘)手,供门神。在太阳出升之前吃完饭(特别是小孩和年轻人),不然要生“红眼”孩子的说法。现在吃腊八冰的习惯,在太阳出升之前吃完饭,正在普通家庭慢慢消失。
相传腊八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日。这天不吃荤(荤冬至、素腊八),以食素表示善德萌动,扎根善本。腊八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春节期间的食物。“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祭灶习俗(二十三小年) ——吃麻糖 煮料豆
俗话说:“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祭灶神(马王爷),供品有:麻糖、干草、料豆。供麻糖希望把马王爷的的嘴粘上,不要说话。料豆就是把黑豆煮熟了。灶神要骑马上天,干草和料豆是喂马的。我小时候母亲就这样祭灶,如今干草、料豆已经慢慢消失了。
三十习俗——贴对联 挂彩灯
贴窗花 拢旺火
三十习俗有很多,先从早晨饭说起。早晨吃的是接年饭——捞饭汤,中午吃的是黄糕,晚上吃的是荞面饸烙。早上和中午饭都要给灶神上供。
上供的习俗讲究颇多,一共有五处。家中祭奠祖先三份,中间供一份,灶神一份,土地神一份,院子里有天地爷一份。这些习俗是老辈留下的,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扫干净院子后,贴对子挂灯笼。先如今各种彩灯、彩带,院子装扮的很漂亮。各个村子都在街道也挂彩灯、红灯笼,拉彩带。
年俗——不能忘却的情,割舍不掉的爱贴窗花是本地特有的习俗,以前是纸糊的窗户,窗花贴在新糊的窗户纸上。现在大多数新式的房子是玻璃窗户,人们就把窗花贴在玻璃上。
旺火堆所需材料准备好,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拢材料。以前人家用菜籽杆或谷草等,后来有用木头或煤,现在大多数用煤了。
我记得最有意思的是三十晚上要洗脚。有着洗掉一切污秽,迎接新的一年美好寓意。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人都会在年前洗澡,还有条件更好的家里都可以洗澡。
初一习俗——起五更、点旺火
过年时“起五更、点旺火”的风俗,“点旺火”是为了驱年兽、避邪气。大年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五更天(凌晨五点钟)左右起床,点旺火。旺火一定要烧得旺才行,点旺火的同时,鸣放鞭炮,顿时旺火声、鞭炮声响彻云霄,火光照亮半边天。熊熊烈火烧掉了过去一年的晦气,烧出了新的一年的瑞气。
年俗——不能忘却的情,割舍不掉的爱早晨起来,穿上新衣、新鞋、新袜,给同村亲戚拜年,进门要问过年好。
中午饭很讲究,要吃炸糕。一般家庭,都是去老人家吃饭,一大家子儿孙满堂,很是热闹。炸糕是要供给祖先的。
初二习俗——上坟地 吃饺子
祭拜祖先是很隆重的一个仪式。先是焚香,拜祭,然后把供桌的供品收拾好,去坟地祭祖。同村的人,大多数是一个姓氏一大片坟地,来的人都是同宗同族。重要仪式的是摆贡品,上香,放鞭炮。 中午回家要吃饺子。
过了初二,后面的习俗多与缝针线和吃有关系。
初三习俗——不动针线 不吃米饭
“吃不地米饭,吃面饭;缝不地营生,捻万贯。”
初三初四可以走亲戚拜年。
初五——吃饺子,不出门。
初六,闺女回娘家。
与全国大部分地方初二是姑爷节不一样,我家乡是初六。不过这个习俗能保持多长时间就不得而知了,如今有工作的放假到初六,随着农村孩子的读书越来越多,这个习俗是不是也正在逐渐消失。
正月十五——耍红火
正月十四到十六有红火。民间社火,俗称“耍红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劳动人民庆祝丰收、欢度节日和寄托美好愿望的社会性民间娱乐活动形式。打树花、拜灯山、灯会、焰火、龙打、牛斗虎、跑驴、舞狮、扭秧歌等等,都是蔚县民间最传统的社火形式。如今有了文化年的名片,这些火红也有详细的时间地点安排,网上也能搜索出来,家乡的年味走出了新篇章。
十六:吃栆吃梨,百病早离;
出门游玩,游离百病。
时光时光慢些吧 ,让我们有时间静下来,品味我们的年!
时光时光慢些吧 ,让我们好好陪陪父母,细品我们的年!
时光时光慢些吧 ,让我们好好看看故乡,再品我们的年!
时光时光慢些吧 ,让我们能静心陪伴子女,精品我们的年!
时光时光慢些吧 ,让我们看看儿时的伙伴,品品我们的年!
一声呼唤儿时的伙伴,你可还记得我们过的那些年,你可还记得那些消失的年俗和时光。
可时间都去哪了,如今的我已是不惑之年!!!
此篇中所描述的过年习俗,是由母亲和村中老人口述,汇集我的儿时记忆。以此来纪念我记忆中的年俗,我的童年时光,还有那些正慢慢消失的年俗。你记忆中的习俗有什么正在慢慢消失吗?
如果有哪些地方不够详尽,请批评指正。如果您喜欢别忘了点红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