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日常除了上班之外,在正面管教团队偶尔客串沙龙主持。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我对沙龙主持人的定位很清晰:在轻松的氛围内发动大家的智慧,让家长帮助家长,主持人就是起一个穿针引线最后总结提炼的作用。
但,这只是我的理想状态,事实是一到现场就会或多或少出现控场现象,总是讲的多,留白太少,抛出问题不敢等,只要没人马上接就赶快自己回答预设答案。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最怕世界突如其来的安静,哪怕大家只是在思考。
但我不敢等,因为没底气。
趁着这次深复盘我用行为认知疗法对自己做了一个认知概念化,结果是这样的:
情景:抛出问题,大家没有马上回应。
认知:糟糕,冷场了。
情绪:紧张。
行为:赶快救场,自己说出答案并列出相关依据。
这个里面有个自动思维就是,没有回应是件糟糕而尴尬的事情,必须赶快接下去。我继续深挖一下,这个自动思维背后其实是不自信,这个尴尬是我造成的,如果继续下去,我将无法掌控。
而这个害怕冷场的根源或者说经验来源于在我还不具备自如破冰能力的时候,我的岗位需要我频繁组织员工活动甚至跨公司的联合活动,这并不是我的个性优势,于是经常去刻意练习,而因为刻意,就落了痕迹。
如果说这个痕迹还影响还不够,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就让所谓的“救场”彻底成为习惯。
那次是公司25周年司庆的时候,邀请了包括省内同行的领导,服务单位的主管和我们的员工大约500余人办了一场晚会。中间有一个抽奖环节,当时微信摇一摇刚刚流行,网络技术部的同事把微信摇一摇并入抽奖小程序与现场大屏联动,现场一度嗨翻,结果尴尬的事情出现了,由于参与人数过多造成舞台大屏卡死小程序崩溃。
现场一下子安静了,我作为年会的总负责和主持人,站在舞台上看到老板皱起的眉头只觉无处遁形,于是硬着头皮强作镇定的上前救场,现在忘记了现场都说了什么,反正算是一个小高光时刻,事后总结会上老板的表扬同事的称赞让我飘飘然的同时又强化了我的这根神经,使它彻底成为一条行为习惯:不可冷场,冷场必控。
其实那次的总结会是有问题的,它强化了临场发挥的小聪明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大型活动的组织者,其实重点应该对这次活动失误进行复盘,比如需要用到的人、事、物的方方面面的充分了解,而预案中备用方案的不足是该有责任深刻反省,从而汲取经验的。
通过这次复盘,我总结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复盘中一定要有“我”能改善的部分,这是成长的前提。
也总结出一条原则: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抛出问题遭遇冷场或者诸如此类的场景,先不急着“救场”,告诉自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三分钟”。前半句是让自己放松心态,后半句为培养放松心态托底。
“三分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可以喝口水,可以有一两句有效的引导,或者启发式的提问,要持续修炼“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自信,保持开放的心态,不用担心有的问题自己接不住,接不住也是正常的,不同的问题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承认自己不是全能的,有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甚至我们还可以选择另外约定时间回复。
这个时候会发现,原来换一个思路和角度,在面对冷场这个问题上我还有这么多可以选择的呀!所以,在上期航海做了长中短期计划之后,这期航海的复盘主题我觉得真的恰到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