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在路上……

作者: 荆芥草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06:03 被阅读153次

    昨天,表妹传来一个视频,一打开我就被吸引了,原来是一场《三字经》套曲合唱。由山西临汾音乐人韩建东耗时4年创作的,他以《三字经》为歌词,融古为今,用套曲为孩子们量身打造。这在国内可是开天辟地之举。东方卓乐合唱团的孩子们,用音乐舞蹈尽情演绎着,表情恬淡,童音稚嫩,乐声悠扬,吟诵铿锵,让人充分体会到中国语言的音韵美,仿佛把人带回那遥远的时光……哈!用这种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真好!

    听完后,我意犹未尽,又打开“收藏”,聆听刘天华先生1929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虚籁》,听着行云流水、典雅悦耳的乐声,心底似注入一池幽深纯净的清泉,洗涤着浮躁的心尘,仿佛尘嚣远去,只有天籁……想到刘先生为传承国乐呕心沥血,心生敬仰,余韵袅袅,绵延不绝……

    我忽然想起去年9月,在正乙祠上演的“阳春白雪”--《行樂》(国乐在路上……),那是一场大型的民乐合奏。悠长的笛鸣,带感的锤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噼啪作响的算盘,幽怨凄清的二胡……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优雅富丽而又古朴清幽的意境,似有丝丝缕缕的思绪萦绕着灵魂,仿佛流淌在血脉里,澎湃在心坎上。

    ……

    多美的国乐啊!它凝结了华夏5000年文化的精髓,沉淀着许多民间文化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是吗?中国哲学讲究和谐统一,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体现在乐曲中也是完美一统。国乐是国粹,它的精深源自我们华夏文明的底气,我们的中华文化有个境界在里面,这是西方的机械物质世界所没有的。所以当国乐走出国门就感染了无数的人。在维也纳,在纽约,在伦敦……许多人为它倾倒。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是吗?

    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不能接受国乐呢?他们听摇滚,学爵士,就是不愿意关心国乐,令人伤心!这种状况还能延续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2008年京剧进校园了,像韩建东这样的有识之士也行动起来了,甚感欣慰!

    我也尝试着尽绵薄之力。2014年的一天,我把一则新闻读给学生听:一个美国乐评人,想带几个中国研究生做课题《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他考察后失望了,因为根本谈不上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因为他所到之处,中国音乐全是西方的。读罢,我请学生谈谈看法,他们一致说:西方的音乐就是好,比中国的先进!于是我放了一段演讲《非琴不是筝》,是音乐达人冯满天自叙成长经历。他刚刚从“出彩中国人”中爆出,令人惊奇的是:他用自制的仿唐隐孔中阮,能演奏各种曲调,他还能用中阮拨出吉他的效果。孩子们叹服了,喜欢上了“阮痴”,喜欢上了民乐……

    去年,我有幸带四个班的“阅读欣赏课”,教材很棒!我就乘机和孩子们一起亲近国乐。

    我们一起听《黄河大合唱》,反复听,共同感受气势磅礴的黄河,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我们一起仿《三字经》创作《自画像》,我打节拍,他们摇头晃脑地吟诵。

    我们一起欣赏不同版的《走西口》,比较到底阿宝、王二妮、龚琳娜、龚玥哪个唱得最悲伤?孩子们说是龚琳娜。她唱得哀婉动人,听着心都要碎了。我截取《血色浪漫》中,钟跃民要去当兵,和恋人秦岭在圪梁梁上告别的片段,龚琳娜的《走西口》响起,孩子们看着听着,双眼翻出了泪花花……

    走近国乐,亲近国乐,需要长时间的习染,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做。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文化,感受国乐之美。慢慢唤醒孩子们血脉中国乐的情结,让我们的文化代代相传。

    可喜,可贺!梅花三弄,金蛇狂舞!一朵朵美丽的茉莉花撒遍世界,一簇簇不屈的铿锵玫瑰扎根中华大地!

    让我们一起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乐,在路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na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