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汇总)

作者: 铃儿响叮当的Jane | 来源:发表于2023-04-24 18:01 被阅读0次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他出身农民家庭,为人宽厚,乐于帮助爱护他人,个性爽朗洒脱、不拘小节,是个非常有度量的人。他的思想很是坚定,不会受到其他人评论的影响。不过,刘邦是很好的伯乐,他善于发现人才,并利用他人的长处来为自己所用,也非常虚心采纳臣子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他最终能夺得天下,建立汉朝,成为皇帝的重要原因之一。

    得了败仗,最后身死的项羽。他的失败在于几点:

    1、项羽在该大方时不够大方,喜欢嫉妒贤能之人。贤者使他多疑,有能者他又没有给其加官进爵,赏赐于人。而若这些贤能之人是贵族、王族,他就很大方。这是项羽的一项缺点,他对低层人民有很强烈的身份之分,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2、项羽自身非常聪慧,有才能。可他除了自认为的“自已人”,比如自家亲戚,宗室族人,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都不愿意听,导致他不喜欢听他人劝告,常常刚愎自用。

    3、项羽虽待人温和、诚恳。但这只是对于公事以外,若是涉及工作之事,他就太过于严厉和粗暴,甚至于起杀心。让跟他共事的将领畏惧,最后一个个因为惧怕被杀转而投靠刘邦。

    刘邦有三位得力助手。第一个是萧何,萧何很是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性格谦和有礼,知人善任,结交了许多好友。

    关中被战事摧残不堪,又被西楚霸王弄得满目苍痍,有的地方被大火烧得只成一片瓦砾。萧何到此后,帮着百姓收拾残局,重建家园,鼓励百姓为了自己家园的崛起而战斗。在萧何征招士兵时,百姓个个斗志昂扬,都希望能打败西楚霸王。

    萧何办事周全,坐镇关中,实施新法。刘邦信任萧何,若事务紧急,允许他先行执行,事后再做报告。

    萧何的一条条新法均为促进关中发展,平定后方,安抚百姓所出。这也为刘邦的供给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对于刘邦几次战役失败,弃军逃跑,萧何总会及时征发关中兵,补给缺口,让刘邦能重振旗鼓,转危为安。刘邦为了感谢萧何,屡次派使者慰劳。

    有一天,一个人提醒了萧何:刘邦在外征战十分艰辛,还派使者慰劳,刘邦可能是不放心后方。让萧何想出一策,让萧何派自己家能参军的子嗣或兄弟到刘邦身边从军,刘邦自然会更加信任他。

    萧何听后才恍然大悟,随即派人到刘邦身边,刘邦之后便没再派人回来。

    公元前203年,刘邦在萧何不停供给下,而西楚霸王项羽却年年征战,粮食短缺,兵力耗损严重,两边的差异越来越大。刘邦越战越强,势如破竹,最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吴江。

    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吴江自刎还有段故事。是说项羽带领江东子弟八千人开始渡过乌江向西征战,本来占据绝对优势可以称王称霸,现在却无一人跟随他回乌江,他觉得无颜见乌江的父老兄弟,心里感到万分惭愧。自感天要亡他,他便不肯再渡江回乌江。

    项羽将心爱的宝马赠与亭长,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轻便的武器与大王这边的士兵交战,他受伤十几处,知道大限将至,此时又见对方骑兵却有他的部将,对他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讽刺完后自杀身亡。从这段故事能看出,项羽也是个心高气傲之人。他放弃关中,做了些失策失人心的事,还在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没有雄心仁厚的气魄,总是喜欢逞个人才智,到死仍不能觉悟,还是很令人惋惜的。

    到了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正式称帝,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刘邦识人之能从他对三位最得力的有功之臣分析中便可看出。他非常明白:安定国家、抚恤百姓、供给军需、提供粮饷的安邦人才,萧何首当其冲;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的大将之奇才,韩信实至名归;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人非张良莫属。他很感慨,也很有辛能有这三位的相助。

    刘邦的成功在于,他能看清楚事情真相,能分析出原由。他也知道,他的成功离不开这三个人中豪杰。这也更加证明了,刘邦胸怀宽广,能接纳并肯定比自己优秀的人。

    刘邦为王之后,按功劳大小赏赐群臣时,将萧何居为首功,封萧何为酂侯,食邑最多; 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三万户等等。萧何、韩信和张良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

    从刘邦与项羽的战争中可以得出,刘邦有好几次全军溃败,只剩他一人逃脱,是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刘邦还没来得及下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过来帮助他,补充了他的急需,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不仅有士兵,还有军粮也是萧何从关中不停地输送过去,保证士兵的供给。所以刘邦让萧何位列众卿之首,史称“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不仅如此,还准许萧何穿鞋带剑上殿 ,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另加封了萧何二千户。

    萧何的运筹帷幄,杀伐果断的时候,也不输于张良。韩信是萧何赏识之人,认为其是有用之才。

    在韩信并不受重用的时候,乘机逃跑后,是萧何“月下千里追韩信”,又跟刘邦保举他,请刘邦举行了拜将仪式。

    从大将军到齐王、楚王,最后只是个淮阴侯。从有实权到只有虚名,其实是韩信不知,刘邦并不忍杀他,萧何也在其中一直敲打他。韩信为汉朝的建立鞍前马后,征战多年,功劳显著,其他人都看得清楚。

    可背后嫉妒之人在刘邦面前污蔑他,在刘邦抓他又放了他,最后只是削去他的王位。韩信知道刘邦的种种迹象是畏惧又厌恶他的才能,便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以为少相见就少冲突,保命要紧。可时间越长,事情越多,韩信心里积怨越深,造成诸多不满,他的心思又活络起来。韩信打算谋反,这种杀头之罪的想法一出,自然就引来了杀身之祸。最后萧何连同吕后两人将韩信杀之。

    刘邦对韩信礼遇有加,韩信也不负重望。等刘邦大局已定,并不再需要韩信这么一个战斗力强劲之人。可韩信并不了解自己的处境,张良如此能力卓越之人都懂得急流勇退,韩信却自视孤傲,总是把姿态放得很高,得罪人,遭人嫉妒,这些性格上的缺陷,最终让刘邦忌惮这个拥有雄才伟略的人。

    张良是谋臣,跟在刘邦身边,帮他分析利害关系,劝他在鸿门宴上言辞谦恭,谨言慎行,保存实力。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大汉王朝,被册封为留侯。但张良却不留念权贵,加上他体弱多病,又深知出过力就会被抛弃的道理,便自请告退,摒弃人间凡事,这份胸襟和气度无人能及。

    汉朝的建立自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共有29位皇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王莽的篡汉使汉朝从刘姓变为王姓,使西汉来灭亡。王莽的一系列改革不被百姓所肯定,造成民怨四起,刘秀趁机光复汉朝,建立东汉。这就是为何汉朝分为西、东汉两个时期的原因。

     西汉和东汉的定都地点和时间不同,西汉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定都在长安,东汉于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定都在洛阳。中间的17年就是王莽所在时期。

    刘邦的胜利主要靠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辅助。由于战争的破坏,百姓已疲惫不堪,土地被破坏,国力大损,国家开始休养生息。官府实施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恢复生产。国家各项的开支尽量节制,贵族官府们都不敢太过奢侈,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另外还鼓励生产,减轻徭役和税赋,不过多干涉百姓的劳作,让百姓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自我实现价值,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延用之前的“无为而治”,汉朝从经济、人力上恢复,为军力不断积累资本,达到再次备战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文景之治”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废除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将权力都收回到自己手中。在军事上,提高军人的福利待遇,积极对付汉朝最大敌人,使汉朝的版图再次稳固,成为当时的强国。汉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便是有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达中亚、西亚,以丝绸贸易为媒介,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开辟了海上通道,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汉昭帝和汉宣帝继位后,继续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除了与匈奴作对到底,都十分安于主理内政。国家经过昭、宣的治理,经济渐渐恢复,甚至要达到西汉最强盛的时刻。这样的太平盛世便是有史的“昭宣中兴”

    汉宣帝死后,经过了汉元帝的懦弱和汉成帝的好色,国家财力被消耗很多。直到汉平帝成为王莽的傀儡,最后被王莽篡位,西汉由此灭亡。

    东汉的建立由光武帝刘秀统治。光武帝复汉后采取了政治措施来恢复经济,对于功臣该赏的赏,但不允许他们干预朝政。他再次加强中央集权制,设立尚书台,废除地方上掌握军队的都尉职务,废除更役制度,裁并400多个县,解放了生产力,分布释放奴婢的公文,恢复西汉的田税制,大力推广儒学,使东汉初年社会安定,经济复苏,人口增长的书面。此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汉明帝和汉章帝统治时期,他们也采取了与发休息的开明政策,用刑理治国,整肃吏治,对官吏要求严格,对外戚严加防范,坚持后妃外戚不得干政的政策,继续采取减轻赋税,鼓励农业,兴修水利,允许百姓言论,励精图治,社会得以发展,经济得以强盛。史称“明章之治”

    汉代我还想讲一位名不见经传,被汉代许多著名皇帝的名气所掩盖,但在位期间治国有道,爱民如子的帝王——汉和帝刘肇

    刘肇是汉章帝第四子,生母梁贵人。在刘肇四岁左右的时候,生母梁贵人父亲被窦皇后陷害治罪杀死,梁贵人受牵连抑郁惨死。窦皇后将刘肇过继到自己名下,亲自抚养,犹如自己的儿子一般。

    在刘肇10岁时,汉章帝崩,他继位为汉和帝。窦皇后尊为太后,借口刘肇太小为由,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是“临朝称制”,刘肇成为傀儡皇帝。

    窦太后为巩固政权,任用窦宪为朝政主管辅佐政事,掌管朝廷要事,发布重要文件,保持了政局的稳定;任用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弟弟窦景、窦环均胜任中常侍,负责传达文件和统理文书。窦氏兄弟都被安排在皇帝周围,纷纷处于显要地位,以此来掌握朝廷机密,立于中枢要职。之前已封王的皇室子弟,要求他们返回各自封地,以防内乱。

    窦太后本人就已独断专行,决策强定。窦宪等人又身居要职,专断蛮横,不讲道理,任意妄为、甚至阴谋叛乱。不仅如此,窦氏家族子弟和亲朋故友,都被窦太后任命为朝官或地方官,从上到下勾结,专权放纵,报复打击,为所欲为。窦景放纵奴仆胡作非为,白天公然拦路抢劫,侮辱妇女。窦氏一家权势滔天,还养了许多刺客用来清除与之有不同政见或者可能危害窦氏的人。

    傀儡皇帝刘肇每天不能与内外朝臣接近,朝中大小官员只得听从窦宪的命令。唯独刘庆从小和刘肇非常投机,经常出入刘肇宫中,刘肇将要采取行动时,因他惧怕随从是窦太后的人,事事都找刘庆相商。

    在永元四年,刘肇得机命令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带领士兵驻守南宫和北宫准备一战;又下令关闭城门,逮捕郭璜、郭举等人,将他们全部处死,并且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改封为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等窦氏外戚一起送回各自的封地。刘肇顾及窦太后而处决窦宪,派严苛干练的封地宰相监督他,等他们到达封地后,再下令要求他们自杀。此时,刘肇才真正夺回政权。

    等汉和帝刘肇执掌政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理窦氏残党余孽和亲朋故友,凡是依靠窦家的关系做官的,统统被罢免回家,窦皇后被软禁内宫,最后忧郁至死。

    汉和帝刘肇肃清政敌后,开始亲自管理政事,每日上朝处理政事,深夜还在审批奏章,从不荒废时间。不仅如此,刘肇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 、也多次下诏纳贤 ,主张宽刑。

    军事上,降服西域、收服贵霜、讨灭匈奴、将青海湖及大小榆谷纳入东汉版图。

    外交上,进一步加深了对中亚、西亚以及罗马帝国的了解,将丝绸之路延伸至东地中海地区。

    105年,东汉的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刘肇亲政期间东汉国力达到鼎盛,史称为“永元之隆”。可刘肇却在同年年底病死在洛阳的章德前殿,驾崩时仅二十七岁。所以他的政绩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也就鲜为人知。

    汉代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选举制度采用的是察举制。这种制度选举的方式是,由地方官员在所属管辖范围内实时考察人才,选取有能之士推荐给自己的上级机构或朝廷官员,被推举者经过考试、试用考核才会任命官职。察举制起初是以推荐为主,考察后任用为官员;到了东汉时期,为防止举荐人乱推荐,或推荐之人是自己的亲信却不是有用之人,使推举泛滥,故由考试为辅先来考核所推荐之人,将察举与考试相结合,随着时间推移,考试份量也在日益加重,形成相对公正,保有竞争态势的选士制度。让底层人民有机会进入政治中心,察举制是汉代任官制度的一种变革,也是发展所需的新趋势。

    汉代的经济来源仍依靠赋税,其中田赋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税赋税实际很轻,农民只须缴纳三十分之一的税。别看下地干活的农民只交这点税,可是当时井田制已被废除,土地所有权归农民,公有制变为私有制,可以交易买卖,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慢慢地,有些百姓变成了地主,由此产生了地主阶级,实际下地干农活的人变成了佃农,地主收佃农租金,租金高达十分之五,就算政府农业税赋税很低,获利最多的也只是地主,佃农并没有占到一丝便宜。这也是汉代赋税的一大缺点。

    汉代的官府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很高很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丞相管理行政方面,决策文官的一切事宜,为文官之首;太尉管军事方面,统领武官的所有事宜,是武官的首长;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之责,辅助丞相处理政治事项。而在汉代,要想成为丞相必须先要做御史大夫。

    汉代早期便实行了征兵制度,男子从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之间,需要服役两年。每人按次序轮流在京城服役一年,保卫京城安全,这叫正卒;另一年防守边疆,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队伍,一支是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是北军,保卫京城的其他地方。

    刘邦的政治管理手段是很多现代人都为之佩服之至。在汉代建国之初,刘邦奖赏有功之人,赏赐“汉初三杰”和曹参、樊哙等功臣,懂得扬长避短,施恩于人;控制自己的欲望,隐藏自己的野心;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舍得放权,知道用人不疑。

    刘邦虽为平民出生,渐渐在政局中懂得藏巧露拙,善隐锋芒,等到时局稳定便开始整顿朝堂。

    刘邦的整顿方式有几点:

    一、既然是统治,需遵循上下秩序,刘邦出身寒门,容易被人看不起。他做了皇帝后,自然不愿让别人与之等级一致。居于皇帝之位的他,此时不能容忍大臣明着是提建议,实际上是不尊重,不能让大臣威胁自己新建的君主之位。

    二、打江山时还不是皇帝的他有求于将领臣子;坐江山时,臣子需要有臣子的样子,必须要求臣子服从于他,如果臣子不识时务,仍以打江山的态度对待他,不尊重他,那这样的臣子等于自取灭亡!碰到这样的臣子,皇帝不能留着。

    三、有功的臣子不能总拿功勋来威胁,既已推举他为皇帝,还总让他以为他的成功依赖于臣子,这让出身卑微,经过危难的皇帝还总感到欠了臣子,这让他心里怎么能舒服,他不杀这样的臣子能杀谁?

    我认为刘邦杀功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自己。他的自卑,他出生在贫苦家庭,从小连家人都看不起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生长经历中让他的自尊严重受损。他成为皇帝后,这样的心态便导致他越来越不自信,认为别人仍然看不起他,最后将这样的人杀之后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代文学(汇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iu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