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七七(中元)、寒衣(十月初一)三大鬼节中,清明节扫墓祭祖越来越受民众重视,甚至有超过春节的趋势。
而祭祖,是儒家本行。“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到殷代催生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职业叫“儒”也叫巫师、术士,这个职业仰人鼻息,社会地位不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一开始也从事这个职业的,然而孔子脱俗,孔子教育弟子要做“君子儒”,严格区别于低贱柔弱的“小人儒”。
所谓君子儒,一是专为诸侯公爵的宗庙祭祀服务,二是就是有“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社会担当。之后绵延数千年的儒家,由此而生。
本来儒释道并称“三教”,儒教再一次脱俗,成为哲学思想而存在的“儒家”。
不过在清明节,从古朴的墓祭仪式中,我们依旧看到的是儒教。
我老家浙江绍兴新昌回山的一个孔家村:井塘。是元朝时候,孔家57代“立设”公,从榉溪迁居此地,原先这个村里全是姓丁的,现在已经全被孔家占领,目前已经繁衍到了孔氏第78代维字辈,那些婚假丧葬的仪式也就传承至今-----清明墓祭更是惊人的年复一年的几乎不变的重复。
其核心是七个字,慎终追远祭如在。慎终追远的内在指导思想,就是不要数典忘祖,要光宗耀祖;祭如在是形式的执行逻辑,就是好像他们还住在墓地里。
因此墓地就是他们的“房子”:一个一米来高的锥形土包,是坟头。前面立墓碑两边立柱,墓碑里面就是两个墓穴,内置棺材。墓碑上刻上墓的主人“XX府君德配X氏之墓”,然后是主人后代的姓名。立柱上写的一般是“祥云腾吉地瑞日映华府”等等好词对联。墓前就是一块圆形平地,用三十公分高的石头围起来,我们老家叫“坟塘”,现在也有用水泥浇成。坟头后面会种一些松柏之类。
农村的坟场一般是风水比较好的集中地,平时少有人去,所以树木茂密杂草丛生。扫墓一年一回,所以首先的工作是打扫“房子”:清理坟塘、坟头的杂草。因为一年的风吹雨淋,坟头泥土流失,所以要在上面加土,一般最好是加带草皮的成块的土。
接下来就是请他们出来喝茶、喝酒、吃饭。祭奠的子孙们在坟塘聊着房价飞涨,小辈们甚至在山野边上摘花挖笋,可以想见祖先从坟里出来吃菜喝酒,品尝糕点水果,听着这些消息,岂不是其乐融融的“自在”?
其中有几个细节很有意思,一个是要拜“三王”,也就是同时要请“三王”吃喝。谁是三王,没有一定说法,一般说的是土地爷,就是管理这块墓地的地方长官,当然也可以说是“夏禹,商汤,周文武王”的三王,或者是“伏羲、神农、黄帝”三皇。他们的吃喝比祖宗的简单一点,但是很特别,一般是米、茶和方块的白豆腐,当然还有酒。
第二个有意思的是“请出来”,“请”的一层意思,是用跪拜的方式请,表示尊重。请的另一个仪式是点上三柱香,袅袅香烟升起,人与鬼神之间的“无线网络”就连接上了。说是网络连接,还真是像,因为其中有一个“路由”的形式,老家叫做“标”-----就是在两个坟头上,分别插一松树枝,上挂用剪成花式的黄色纸条。比如我爷爷奶奶的坟,在我太公太婆的坟的2点钟方向大约50米上方,于是我们清扫太公太婆的坟塘,添土并加“标”,然后在其坟前焚香三柱,拜曰:“太公太婆,尊孙们又来上坟了,一会儿你们到上面您儿子那边去吃饭。”然后到爷爷奶奶坟头也同样加“标”,这样我们只要在爷爷奶奶的坟前摆放祭品即可。(据说这个习俗来自文革,因为当时破四旧不让上坟,于是老百姓想出这方法,把祖宗“标”到家里,在家里举行祭奠仪式。)
按照请客吃饭的逻辑,摆放祭品食物,其方式基本一致,一般是三炷香,八个菜,八个杯,八双筷子,一瓶黄酒。加上坟塘的右上角,为三皇点的三炷香,放置三个菜,一个杯子。整个祭拜的环境设置妥当。接下来就是祭拜。祭拜分主祭和陪祭,主祭是子孙轮流做的,主祭的祭拜三次,陪祭的一次即可,按照长幼次序。每一次立拜三跪拜三礼拜三,先拜三皇后拜祖先。每次拜好,添酒。拜的手势有所区别,拜三皇时双手合掌,拜祖先时双手合拳两个拇指竖起。
食物祭品的配置,按照祖先的宗教信仰不同而不同。豆腐、豆芽、油豆腐、豆腐干这四样都相同,如果信佛的,就放其他的四种蔬菜;如果不信佛,就摆放鸡肉、猪肉、鱼肉再加一种荤菜。另外还有没有白色切成方块的麻糍。
整个过程大约一柱香的功夫,快差不多的时候,开始烧经、纸做的金元宝、冥币等,所谓“经”基本是从寺庙里“买”回来的由其他佛教徒念的“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上面写的“心经”,我估计不会真念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些折成小长方形的黄色纸包,按照信件格式写:祖考XXX府君,祖妣XXX安人收,阳曾孙XXX敬(注意,有一个“阳“)。烧这些东西的时候,规矩是要全部烧成灰烬,中途过程不能翻面。这些纸钱一边烧,一面要在烟火中撒一些三皇前面摆放的米粒,这个理解为外汇管理局:这些冥间的流通物,从阳间到阴见的“汇出”过程,需要土地爷和三皇的许可验证。
汇出这些金银货币以后,一切就绪,就可以收拾祭祀物品,这些祭品按照古时候,是应该当场分食之,现在各家的做法很不同,有的带回来,有的当场就倾倒在墓地边上。春秋孔子时候,诸侯、主公们分配祭品中的祭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孔子当年最后决定离开其祖国鲁国,开始十三年的游学,其最后的“稻草”就是他没有收到他应得的“祭肉”。据我们村中老人回忆,解放前,我们孔家村是分麻糍,而且如果是秀才举人的,可以多分,以体现奖励读书人。
清明扫墓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放鞭炮,2条鞭炮4箱二踢脚,这一阵乒乓热闹,其中的含义是什么,似乎找不到“祭如在”的解释。
每年传统的清明扫墓基本流程中,其他过程,都是可以用“如在”来解释的,所以,与时俱进的,烧纸做的别墅、iPhone、甚至TESLA的,都没什么不对,未来说不定可以烧机器人、美元什么的。
这些传统,依稀有“儒教”的含义在,但是大多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这种农村的“祖宗崇拜”坚持,让人不得不思考,从破四旧到城镇化,未来会如何蜕变?
比如我到成立去祭奠我爸爸妈妈,就变得异常“简便”,因为他们两人是城里的公墓,集中标准划一,总共也就1-2个平米,没有空间去布置这些流程,如果你非得布置,也会影响到边上的人和“鬼”。所以大部分活动就变成献花,上香等简单活动。而且我父母是信奉基督教,连上香跪拜都不主张,就三鞠躬而已。
可以想见,未来三十年后,这“慎终追远祭如在”的儒教传统(深究起来是儒释道三合一),会一点点消逝。
好在台湾韩国等地,每年9月28日,用“国家祭祀”的规格祭孔,保留了这些流程,而且也允许观礼和媒体直播,这也许是一种“延续”,比较可惜的是在大陆,还没有国祭这一说,所有的活动只是“民间”,这个恰恰是孔子所不希望看到的,君子儒和小人儒,现在看来是他老人家所不想涉及的“庄稼人”在演练他的“克己复礼”。
有时候,不如直接“儒教”,名正言顺的归属“宗教管理局”,反而就可以开设孔庙,招募儒士,举办祭奠,接受捐捐赠,而且免税。
孔华威于丁酉清明
��������4\th��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