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近代史读书历史
甲午战争中的一股“清流”

甲午战争中的一股“清流”

作者: 梁宵 | 来源:发表于2017-02-09 01:57 被阅读183次
    晚清朝中的“清流党”

    黄海大战的失败,让清军彻底丧失了制海权。日本大本营积极准备威海卫作战,想要彻底摧毁北洋舰队。1895年1月16号,在日本联合舰队的掩护下,开始向山东半岛荣成湾输送大量兵力。

    驻守在威海卫和山东半岛的防御力量比较分散,驻守威海卫的北洋海军由丁汝昌指挥,而驻守威海卫的陆军由戴宗骞指挥,威海卫以外的其他地区清兵,由山东巡抚李秉衡指挥。而李秉衡是一介文官,根本不懂怎么用兵,在荣成湾龙须岛地区防守薄弱。到25号,34000名日军和其装备在荣成湾轻易登陆,竟无一伤亡。于是日军很快占领了荣成县,向威海卫进犯。

    李秉衡出生于1830年,奉天庄河人。中法战争爆发后,他受两广总督张之洞赏识,全权负责清军后勤调度。李秉衡为官清廉,与张之洞、翁同龢等“清流派”人士志同道合,对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势力抱有成见。正是因为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人的器重,1894年8月,他被紧急调任山东巡抚,以应付那里可能出现的战事。

    进入山东,李秉衡与丁汝昌站到了同一战壕里,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可是,他胸中抱有对北洋势力深刻的成见,此时仍然不能释怀。1894年12月,李秉衡一边布置山东地区的防务,一边对刘公岛上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痛加弹劾,要求将其处死。大敌当前,难以想象这样的两位官员能够协同合作,共守山东。12月12日,李秉衡再次上书朝廷,弹劾丁汝昌。

    细查李秉衡的履历,并未发现他与李鸿章、丁汝昌等人有什么个人恩怨,他如此仇视北洋势力,欲置丁汝昌等人于死地,实际是缘于发自内心深处的正义感,一个清流派的使命。他认为北洋将领怯战、避战、临阵脱逃,给朝廷带来危险的局面,理当该杀。在如此紧急用兵的时候,这帮清流派果然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正是由于这些清流党人的不断上奏,在一线指挥作战的丁汝昌遭到革职等一系列不公正的处理。1894年8月26日,旅顺口失守,丁汝昌被治罪,革职;同年11月2日,丁汝昌所有功劳记载被全部撤销;11月16日,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花翎,朝廷命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12月17日,丁汝昌因和日军作战统帅不力,被下令捉拿,刑部治罪。一系列问责中,丁汝昌的内心十分痛苦,此时的他,已经抱着必死的心态了。不出兵有罪,出兵如果防务不力,顾不到后路,还是有罪。就在丁汝昌苦守刘公岛等待援兵的时候,李秉衡竟视而不见,甚至回撤援军,直接给军机处发去电报称北洋水师已经覆灭。

    眼看北洋水师覆灭,清流派弹冠相庆,对立下大功的李秉衡则大肆吹捧。这帮人哪里是在打仗,分明都在看笑话。如果赢了是朝里积极主战的成果;如果输了,是洋务建设的错。还有清流党提出了可笑的说法,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建立了北洋水师,才招来敌人嫉恨。并建议停止一切军备,好让外国放心,这样中国才能太平无战事。

    清政府的关键问题向来都是政治问题,从来没有什么外战,都是内战。朝廷里永远都有两派,两派的争斗可以完全无视国家人民的利益,只为了自己派别的权力稳妥,他们当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喊打喊杀全凭着一张嘴,又不用他们上前线。只要能够成功洗脑一部分人支持他们的权利,他们就算是取得了胜利。有这样的政府当权,不管哪个派别得势,恐怕第一个被牺牲的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黄青海:说得好~
        梁宵: @黄青海 啊哈哈~
        黄青海: @梁宵 假装没看懂~反正不是夸政府…
        梁宵: @黄青海 最后一段,不知道你看懂了没😌

      本文标题:甲午战争中的一股“清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xi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