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故事54:求仁得仁

作者: 一竹居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05:30 被阅读17次
一竹居,两味茶,三不五时来论语


【成语故事】


太伯、仲雍、季历是古公亶父的儿子。

“唉!”古公亶父一声叹息。

“爸,咋啦?”太伯关切地问。

“可惜啦!”

“可惜什么?”

“小昌很贤,定能光大咱部族。可惜他不能……唉!”

“哦!”

父亲没明说,但太伯明白。太伯跟仲雍商量:为了排除父亲的忧思,更为了光大咱部族,咱哥俩必须远走他乡。他们走呀走,走呀走,走到了荆蛮之地。他们剪发文身,与当地人通婚,成为名副其实的吴人。

后来,季历继位;再后来,姬昌继位。姬昌果然让部族光大,成为远近闻名的西伯侯。姬发灭商后,成了周武王。他追封祖父古公亶父为周太王,册封太伯、仲雍的后代为诸侯。

太伯、仲雍,求仁得仁。

【成语释义】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泛指追求的高尚理想、愿望实现了。

【成语用法】


近义词:如愿以偿

反义词:事与愿违;求之不得;大失所望

【成语出处】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①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②(《述而7·15》)

【论语释义】


①卫君:卫出公。

②冉有说:“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他。”

子贡进到孔子屋里,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说:“(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说:“他们求仁,便得到了仁,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答复冉有说:“老师不赞成卫君。”

和气生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成语故事54:求仁得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gx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