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论语》的孔子弟子小传
《史记》和《孔子家语》虽然没有把孔鲤列为孔子弟子,但因其是孔子的儿子,且在《论语》中也有两次出现,因此,我们仍然要给他做个小传。
孔鲤出生的时候,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者,昭公也。
陈亢(子禽)怀疑孔子给孔鲤(伯鱼)“吃小灶”。在陈亢(子禽)眼里,人似乎都是自私的,有所偏爱的。孔子多教给孔鲤(伯鱼)一些学问,在他看来也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有一天,陈亢(子禽)碰到孔鲤(伯鱼),就问是否有这样的事。孔鲤(伯鱼)很诚实地作了回答:没有。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16·13)
孔子讲课时,孔鲤(伯鱼)大概也就是和孔子的其他弟子一起上大课。而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是孔鲤(伯鱼)在家陪着母亲。因此,孔鲤(伯鱼)一生所学并不多,也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孔鲤(伯鱼)本身的“质”是遗传了孔子的基因的,那就是质朴、诚实。因此,当陈亢(子禽)问的时候,全盘向他说了实话。
而对于陈亢(子禽)来说,他本想从孔鲤(伯鱼)处听到一些孔子教给儿子“异闻”的事,却让他失望了。但陈亢(子禽)也算一个聪明人,从和孔鲤(伯鱼)的对话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即所谓“问一得三”:不学诗,无以言;不无礼,无以立;君子远其子。
“君子远其子”,体现了孔子博大胸怀。在君子或者圣人眼里,天下人皆为其子,一视同仁。
本章产生了一个成语,即“鲤对”或“庭对”。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即来于此。
孔子还有一次对孔鲤(伯鱼)说过,要好好学《周南》诗和《召南》诗。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阳货》17·10)
《周南》《召南》是周南和召南这两个地方的民歌。
孔子对孔鲤(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这些诗,那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一样,没有前进的方向了。”正墙面而立,就是面向墙壁站立着的意思。
孔鲤(伯鱼)于50岁先孔子而去世。孔鲤(伯鱼)死的时候,孔子的经济状况已经不是很好,埋葬时连个外椁也没有。到颜回(子渊)死的时候,他的父亲颜无繇(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回(子渊)买个外椁,孔子没同意。
孔鲤(伯鱼)一生虽无建树,但留下了“孔鲤过庭”的典故,“伯鱼”一词也被后世用作对别人儿子的美称。孔鲤(伯鱼)育有一子孔伋,字子思,受教于曾参(子舆),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子舆)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宋朝徽宗时,孔鲤(伯鱼)被封为“泗水侯”,孔氏子孙尊其为“二世祖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