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河北拥有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930处,居全国第一位。拥有长城、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三项世界文化遗产,邯郸、保定、山海关等六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携手河北省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有请:
第二季《国家宝藏》第三期主角: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
人生轨迹:1953年4月,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河北省博物馆成立,馆址设在保定古莲花池院内。200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改扩建河北省博物馆。2013年6月8日,扩建后的河北省博物馆对外试开放。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正式对外开放。
特色: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代表性。
地址: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
地位:河北省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第二季《国家宝藏》河北博物院推选馆藏一: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错”墓出土。出土时,漆板案面已朽,仅存案座。案座为铜质,案的下部有两雌两雄四只侧卧的梅花鹿,四肢蜷曲,承托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条龙均为独首双尾,每两条龙尾交结成一个圆环,凤头从圆环中引颈而出,龙凤纽结缠绕,一幅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上部龙头上各有一个一斗二升式的斗拱,托起方形案框,也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时期的斗拱造型。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而在当时,有一个国家生于患难之中,被大国所欺而变强,为强国占领又复生,在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之中,为燕赵的历史抒写了绚丽的篇章,被称为“战国第八雄”。这个国家就是中山国。
古中山国疆域中山国,是由白狄建立的一个国家,存在时间长达350年之久。然而对于这个古国,能够查阅的史料非常之少。我们这些普通大众对于中山国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中。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中山国的大王“错”墓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才为我们揭开了古代中山国的神秘面纱。
铜方案何物?几也。推测应该是大王平时放茶杯、酒杯等器物的类似于小方桌的案几。仔细观之,见四龙昂首挺立,四凤引颈长鸣。它“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它的出土,证明了古代中山国的存在;它的出现,是中山国“匠人精神”的彰显。
如此“大国美器”,像是在静静地讲述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里,有励精图治、大国崛起的智慧与荣耀,也有安于现状、强国沉沦的不幸与教训。
从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始见记载于《左传》,至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共有七位国君统治中山。200余年的跌宕捭阖,让我们见到了一个鲜活不屈的古老民族,见证了一段慷慨悲壮的国家历史。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是公证的,不偏不倚。国荣,有国荣的原因;国衰,有国衰的原因。中山国的兴起与衰败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管身处什么时代,要想长治久安,都要励精图治、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正所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第二季《国家宝藏》河北博物院推选馆藏二:彩绘散乐浮雕
彩绘散乐浮雕五代的墓葬墙面装饰品。1995年曲阳县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长136、高82厘米。由15人组成,表现了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右边第一人着男装,可能是乐队指挥。12名演奏者皆为女子,身着窄袖襦衫,长裙曳地,分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乐队指挥下方有孝子2人。盛唐风格,国内仅见。
这个彩绘散乐浮雕出土于五代后梁王处直墓,表现了五代时期乐队吹奏表演的场景。此浮雕技法圆融细腻,纹饰流畅洒脱,保留了大唐王朝的遗风。
何为散乐?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何为乐籍?一种贱民名册,始于北魏。罪犯或者俘虏的妻女加入乐籍,必须世代从乐,成为乐伎。一入乐籍,便是蝼蚁,人人可踩,所以在当时,乐伎的地位是非常低的。
从这个浮雕里可看见女性人物共有十三人,其中最右边的男扮女装,为指挥。其余十二人,体态偏胖,闭眼奏乐,似享受,似心事重重,个中滋味,如今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浮雕中出现的很多乐器,依旧沿用至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让这幅彩绘散乐浮雕多了几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说起琵琶这种乐器,不得不提当年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乐天。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乐天听其弹奏,感叹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此时的船舱空荡荡,月光惨戚戚,露寒霜重的深夜,梦见一段尘封的少年往事,不禁悲上心头,掩面而泣,想到自己,命运真是开了个大玩笑!此时此刻,所有的惆怅与无奈倾泻而下,于笔尖喷涌而出,化为动人的篇章。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浮雕中出现的箜篌,经唐代诗人李贺的吟咏,有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浪漫主义。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乐声清脆,如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动人的乐声,与长安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相得益彰;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竟然打动了威严的天帝。
这就是音乐永恒的力量。诗与音乐的搭配,让听乐者沉醉痴迷,观诗者如身临其境。
彩绘散乐浮雕的出现,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就能聆听到一个处于乱世的靡靡之音。
彩绘散乐浮雕(乐器详解)第二季《国家宝藏》河北博物院推选馆藏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
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
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长信宫灯,通体鎏金,表面没有繁杂的纹饰,宫女双手持灯跽坐,神态恬静优雅。据史料记载,宫女穿的曲裾深衣,是当时汉代最流行的女子服饰。通过她的衣着,我们可以一窥千年前女子的服饰模样,感受传统的汉服之美。
长信宫灯,造型美观大方,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不可多得的力作;实用性强,它巧妙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体现了古人的强烈的“环保意识”,令人叹为观止。
长信宫灯,是西汉时期王室重视亲情、崇尚节俭精神的天子之道。其教育意义在当今社会依旧不可小觑。
艺术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使得长信宫灯具有更大更强的生命力。它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它的出现,不仅照亮了汉宫王室的辉煌历史,照亮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之路,更照亮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宛如星河般绚烂不朽的华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