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香的的历史踪迹(三)

作者: 沉香花梨狂热爱好者 | 来源:发表于2016-09-27 17:01 被阅读141次
品香的的历史踪迹(三)

宋朝时繁盛的海上航运与贸易,为品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北宋时,除了京师有“榷易院”负责中央香药专卖。番禺(今广州)、杭州、泉州等沿海大城均设有“市舶司”掌管海外贸易。香药是其中最重要的进口品,其税收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此时中国土产的海南沉香,也受到文人大力推荐,而叫价日高。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长卷乃张择端描绘北宋汴京市景,其中有挂着“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店招的专门香店,可见当时民间用香之普遍。

   品香文化的发扬者,一开始是贵族、僧侣,之后变成文人。宋朝文人的生活里处处是香:读书打坐,赏花酌月,煮茶宴客,枕边帐中,念经参禅,无不焚一炉香为伴。除此他们很喜欢收集好香,还自制香方、彼此相赠,最后作诗酬答,留下为数不少的香诗。

品香的的历史踪迹(三)

   香书著作在宋代有如雨后春笋般漫盛开来,包括沈立《沈氏香谱》、洪刍《洪氏香谱》、陈敬《陈氏香谱》等,两宋《香谱》著作多达十几家。此外品香名家如丁谓作《天香传》、叶廷珪作《南番香录》、颜博文作《香史》、范成大作《桂海虞衡志·志香》等等,有很多独创性的见解。至于明末周嘉冑撰写《香乘》二十八卷,则是一本集大成的香学专著。

   明代以后,品香文化与理学、佛学相结合之后,逐渐演变出“坐香”、“课香”等香席活动。明文人士大夫以及僧道中人,争相在家中修筑静室闻香,“坐香”以习静,“课香”以勘验学问、探究心性。有人认为“炉、瓶、盒”三件一式的香事器具以及“香席”的规制,也在明代确立下来,直盛行到清代。

   “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文震亨《长物志·跋》)。晚明文人标榜“闲雅”与俗相对,焚香为其基本配备。

品香的的历史踪迹(三)

   一般言之,古人品香由于“随其所适,无施不可”,并不在乎建立什么标准程序,品香实际操作方法,仅在文人之间密传,未留下什么正式记录。清中叶之后,品香突然自雅文化中褪却消迹,几近失传;倒是流传于俗文化里的烧香拜拜,持续不断,形成大部分中国人对香的印象。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品香文化,竟几乎遭到遗忘。

相关文章

  • 品香的的历史踪迹(三)

    宋朝时繁盛的海上航运与贸易,为品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北宋时,除了京师有“榷易院”负责中央香药专卖。番禺(今...

  • 品香历史的踪迹(二)

    明代万历年间的传奇剧作家高濂,除能诗会文,也通晓医理,擅长养生。他写的养生书《遵生八笺》,其中第五笺《燕闲清赏笺》...

  • 品香,历史的踪迹(正在复苏的汉族文化一)

    从历史搜索寻得的断简残篇,拼凑古人品香的影像得知品香时兼观烟气 “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浓更薄,乍聚还分,火微难...

  • 读神话、品历史—《诸神的踪迹》之读书笔记

    读神话、品历史—《诸神的踪迹》之读书笔记 《诸神的踪迹》,扉页上写着,读懂了中国人的历史,我们的生命就延展了五千年...

  • 刻在纪念品上的历史踪迹

    宁芬堡是斐迪南·马里亚亲王送给妻子的礼物,感谢她生了儿子使王国有了继承人。它的扩建工程前后花了200年时间。虽然这...

  • 隔火熏香

    香文化是以“香”作为媒介和载体来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香材、香的制作、品香的方法、香的历史、品香心理学、香的贸易史等...

  • 《诸神的踪迹》:既是故事又是历史

    一读完《诸神的踪迹》总序《星河》,我也想到了去年夏天我去黄金海岸原始森林中看到的那片星空。各种星座清晰可见,银河更...

  • 早期的人们用香的形式有哪些?

    早期的香品并没有现在的线香、盘香类香品,这类香品的广泛使用不会早于明代中期。 香品的形式决定了品香的方式方法,早期...

  • 品香所使用的香品分类

    从远古时代直接焚烧香料植物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努力改进使用香料的方法,一方面使香料的价值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另...

  • 什么是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香药的炮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香的的历史踪迹(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ac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