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文化经典三笑集 偶得 ♡ 诉说
怎样才能乐此不疲——《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0章

怎样才能乐此不疲——《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0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5-01 06:00 被阅读37次

依照这三个层次、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从此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

孔子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为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之二十

孔老师说了一句大白话。

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个“之”,随便干啥事,都可以用来套用一下。无论是读书,学习,做学问,还是学技艺,或者是任何业余爱好。反正只要是人做的某件事情,用它来发挥一通肯定没错。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恐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得通俗易懂,但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他没有说出这个“之”具体所指对象是什么,不知道是在什么前提下说的。也许根本就没有前提,只是孔老师在学生面前常常念叨的口头禅吧。

也有人说,孔子此“之”是有所指的。有人说“之”字指“学”,还有人说“之”字指“道”。仔细推敲,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这三者之间自有其内在联系,它们是层层递进的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里,都包含着人们诸多不同的经历和体验。这种体验不但包含了情感的因素,还有知识的、思辨的、行动的、实践的等诸种因素在内。

“知之者”,知道它,是第一个层次。是对于“之”的起步阶段,它是初步了解并把握事物全貌的求知过程。“知之”,是激励人们探索陌生的未知世界的动力源。

“好之者”,喜欢它,是第二个层次。是对于“之”的攀登阶段,它是对已知事物进一步深入探究其内在规律的过程,亦即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发展的过程。“好之”,是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加速器。

“乐之者”,以它为乐,是第三个层次。是对于“之”的登顶阶段,登上峰顶,便是一览众山小,进入了一种升华境界。这个层次,已达到了融天地人于一体的境界,即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

“乐之”是洞悉事物某种内在规律后的喜悦,从此依照事物内在规律而思考、而行动,这个“之”便变成了“乐”,成了人的一种自觉,成了日常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事,身心沉醉于其中,乐此不疲。“乐之”,是自强不息的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从中可看到古人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靠着个人意志,也靠着集体智慧,不畏艰难险阻,砥砺前行的身影。

原来如此!孔子揭示出了人类探索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一条必由之路。依照着这三个层次、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无论做什么,都会从中得到快乐。

想想学习《论语》也是这样。现在好多人感觉《论语》很难读,读不下去。我们不妨先迈出第一步,“知之”,对它有所了解,先“知其然”。这个知怎么来?你得先学习。把《论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思读懂弄清楚,把道理弄明白,知道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说些什么。这就是知,原来不知,现在知了,这是第一个阶段。

接下来,怎样才能喜欢上《论语》这部书?这个就需要经历一番实践的过程。知其然的东西,进而要结合自身的实践,在实践中加深认识,逐渐有所体会,有所领悟,慢慢进入“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有所收获,就会“好之”,喜欢上它了。

再接下来,就有动力去进一步研读《论语》,看看自己的认识跟圣人的思想有没有引起共鸣,有没有在实践中不明白的问题要向先贤请教。这样通过把已经掌握的理论再付诸于实践,在践行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学而时习之”。慢慢地就感觉到看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和过去不一样了,有点“不亦悦乎”了,心头冒出了一点喜悦。感到人生有点改变了,活得充实了,心境跟过去也不一样了,烦恼少了,快乐多了。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乐之”来了。于是,待人处事,于公于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时候多了,鸡肠小肚盯着一己私利的时候少了,眼光放得远了,立足点站得高了,人生真的不一样了。

从此,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有成就的人。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言人之学道用心深浅之异也。

《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孔子鼓舞学者以进境也。

蔡节:好深于知,乐又深于好。知而能好,好而能乐,道斯在我矣。

《论语正义》:《尚书大传》言:“新谷已入,櫌(yōu)锄已藏,祈乐已入,岁事既毕,余子皆入学。”是庶人之子孙,亦得受学。至春秋时,庠(xiáng)塾之制废,诗书之泽衰,人多不知学,故此言知之者,明与不知有异也。至好之、乐之,更不多睹。故夫子于门人中独称颜子好学。正谓其不改好学之乐。故《论语》首章,即以时习之说(悦)示人。

包咸: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

《论语义疏》:学有深浅也。知之,谓知学问有益者也;好之,谓欲好学之以为好者也;乐,谓欢乐之也。

李充:虽知学之为益,或有计而后知学,利在其中,故不如好之者笃也。好有盛衰,不如乐之者深也。

徐英:此以道言。知有此道者,不如好此道也。然好道者,未必即为有道之人。有道然后乐之矣。此乐即颜回不改其乐之乐也。

《四书解义》:理道固有深浅,造诣亦有渐次。好故胜于知,只是黾勉进修,未能实有诸己,道犹不与我浃。乐则融会于中,充然自得,天地万物之理皆具于身。

尹氏: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刘宗周:君子之学,知启其端。知之至,斯好之矣;好之至,斯乐之矣。知道之在我也,而学之,而求必得之。得之,斯乐矣。此进学之序也。

张栻: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之者也,乐者食之而饱者也。知之而后能好之,好之而后能乐之。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与?

钱穆:孔子教人,循循善诱,期人能达于自强不息、欲罢不能之境,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浑然而为一,乃为可乐。

李卓吾:不到乐的地步,那得知此!

陈祥道:知之者,为学日益而穷理者也,兴于诗者能之;好之者,为道日损而尽性者也,立于礼者能之;乐之者,损之又损,而将以至于命者也,成于乐者能之。《表记》之言仁:强仁,不若利仁;利仁,不若安仁。《中庸》之言明:善不若诚善,诚善不若至诚。亦若此而已,莫非知也:有生而知之,有学而知之,有困而知之。圣人则生而知之,贤人则学而知之,下于贤人则困而知之,莫非好也。颜子之好学,孔子之好古,此其深者也,莫非乐也。有人乐,有天乐:颜子不改其乐,人乐也;孔子乐以忘忧,天乐也。

云门隐者按:求学、求道,由知之,而好之,而乐之,由浅入深,而后安之于中。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集注》 《论语正义》 《论语注疏》 《论语新解》 《论语集释》 《论语全解》 《论语学案》 《论语集说》 《癸巳论语解》 《论语点睛》 《论语会笺》 《论语讲要》 《四书解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才能乐此不疲——《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0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fd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