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喜欢学习?答案是要少吃多做,少开口,多向高人请教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勤勉办事而谨慎说话,主动向德高望重的人请教来改正自己,这样可以算是好学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之十四
孔子这章专门谈学习,但观点却与大多数老师不一样。他告诉弟子们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然后才去掌握求学的方法。
老师给出了四个步骤,一是尽量少吃一点,二是住房简陋一点,三是做事勤快少开口,四是多向高人请教,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称得上是好学了。
摆在最前面的两个条件,就是要安贫乐道。
尽量少吃一点——“食无求饱”。孔子非常地鄙夷那种只知道大吃大喝纵情享受,不懂得学习、不求上进的人。一个人如果以吃喝玩乐为他的人生目标,那这个人基本上就算废了。大吃大喝,酒足饭饱之后,除了长肉肉,其他什么正经事都不做了。因此君子即使富足有余,也要故意不吃饱,留点余地。
住得简陋一点——“居无求安”。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住得舒服,房子买了一个不行,又买一个,买了别墅,还要上面再加一层,下面再挖一层。房子是大起来了,道德却没有大起来,那么这个房子给你住,是不是有点多余呢?所以孔子提倡“居无求安”,不要住得过于安逸。人在舒适的环境里待久了,就会耽于安逸,不想作为。所以君子要每天提醒警示自己,每天都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激励自己,保持上进的动力。
做事勤快少开口——“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情要勤快,一定要干净利索,还要眼睛里有活儿,不管是份内份外。一些很不起眼的事,却可能成为别人评判你的重要依据。这话绝对是真理,虽然不是孔子说的。“敏”来源于敬重之心,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敬重。有了这敬重之心,人自然会端肃起来,面对事情,心生敬畏,产生郑重其事的态度,就会敏于事。而说话却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一冲动就做决定,就拍脑门。生活里有的人是说了再做,有的人是做了再说,有的人是光说不做,还有的人是做了也不说。总之,要自己把握好分寸,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哪怕有可以表述的合适环境,也不能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不过这个谨慎的度,确实也是很难把握的。
多向高人请教——“就有道而正焉”。“就”是靠近、看齐,“有道”就是有道德和有智慧的人。“正”,不偏、不斜。要主动向德高望重的人看齐,多向他们请教,和他们在一起谈话,交流思想,从这些高人身上去点滴感受,有时很难说教了什么或学了什么,但经年累月的“濡染”,其实却可以得到很多,不断匡正和提高自己。
再总结一下。孔子认为君子好学应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对饮食不要太注重,不要比吃比穿,居住也不能要求太舒服、太豪华、太奢侈,但对工作和事业一定要勤勉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要靠近并看齐有道之人,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这样四个条件加起来才可以算是好学的人。
人吃饭睡觉是为了活着,但在孔子眼中,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饱居安。很多人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忙碌着,这在孔子看来,只是碌碌无为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教人要积极入世,不仅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更要探寻生之为生的意义,推而广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样的宏图大志来看,饮食饱足,居处安逸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更何况一个人对物质的东西想得越多,他就越不满足,心智就会被欲望蒙蔽,行为就会被欲望左右。而生活朴素,不在饮食食居处的问题上费心思,内心会清静很多,就会产生不为外界所动的自在,人的精神也会变得丰沛。
作为君子,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智慧,才是为学的目的。因而要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从而成就君子的高尚人格。
学《论语》记成语: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就正有道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述好学之事。学者之志,乐道忘饥,故不暇求其安饱也;当敏疾于所学事业,则有成功,《说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是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学业有所未晓,当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与非,《易·文言》曰:“问以辨之”是也。
李炳南:此章要义在讲好学。君子是求学求道的人。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专心求学。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审虑周详。君子说话谨慎,是为慎于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义。有道,是有道德而学有专长之人。君子所学如有疑问,则去请问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其指正。
朱子: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康有为:事者难成,故必时敏而后有功;言者易尽,故必慎出而后寡过。大道多歧,行义易偏,自是冥行,愈去愈远,当问以辨之,必得有道德之士,正定其是非,乃不致误也。《儒行》曰:博学以知服。(服:敬服前贤)
尹氏: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学习儒学,方向性问题很重要。)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尹氏言杨墨之学者,悲哉其学之异也!孟子所以忧天下之无学也。如其异学,合杨墨以行天下,害于其事,蔽于其言,非笃乎正学者,鲜不惑矣。而况其为志安饱中人也?
胡炳文:必无求饱安,然后见其好之之志;必敏事慎言,然后见其有好之之实;必取正有道,然后不差夫好之之路。(志,实,路)
张栻:又孜孜焉就有道以求正,则是人也,物欲不行而惟理之是趋耳。斯不谓之好学乎?然必终之以就有道而正焉。……同世而亲其人,异世而求之书,皆为就有道也。
蕅益大师:就正有道,是慕道集义。
《论语正义》:无求饱,无求安,若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者也。“就有道而正焉者”,《学记》“就贤体远”注“就,谓躬下之”。《荀子·性恶篇》,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
《韩李笔解》:凡人事政事皆谓之事迹,若“道”则圣贤德行,非记诵文辞之学而已。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此称为好学。
《四书参注》:道者,事物当行之理。大而伦常,小而日用,莫不各有其理,犹行者各有其路,故名之曰“道”。其原出于天,根于性,而具于心,无一时一物不有此理,一一由性中自然而出之,故《中庸》曰“率性”,曰“不可须臾离”,从来言道者,莫明切于此。
《四书反身录》:宋王曾乡会试并殿试皆居首。贺者谓曰:“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其后立朝不苟,事业卓然。今人生平志在温饱,是以居官多苟,事业无闻;甚至播恶遗臭,子孙蒙羞,讳言不敢认以为祖。故人品定于所志,事业本乎生平。
徐英:此非教人饥其腹而危其居,特勿使专其志意于饱与安,语曰“饱暖思淫欲”,又曰“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若曰存戒慎恐惧之心,敏事慎言而就正于有道,则可谓好学也已。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韩李笔解》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补疏》 《论语会笺》 《癸巳论语解》 《论语点睛》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 《论语注》 《石渠意见》 《四书参注》 《四书反身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