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这本书,是因为它介绍说这是一本帮你搞懂各种套路背后的逻辑的书,并且书中涵盖了大量更优思维的例子和解决方案。这是我感兴趣的。
的确,现在生活节奏快,每个人都迷恋迷信套路,企图快速成功,但又常常被套路所套。因为我们的大脑通常采用的是熟悉的思考模本,并且很容易掉入思维陷阱之中。这也使得不少人消极地认为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足,努力思考没有用。但是,《隐性逻辑》的作者卡尔诺顿告诉我们:并不是思考本身让我们举步维艰,而是我们的思考模本不对!而这一切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修正。
先看看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吧。
1.锚定效应
儿子毕业的时候,家长们商量做一个什么样的纪念册。有150元的,有200的,还有350的。那天我没去,后来负责人问我意见,我觉得那个东西又不需要成天抱着看,没必要太贵,就说中档就可以了,200的吧。但是负责人告诉我别的家长都签字了,并把单子的图片发给我,上面写着***350,***350......全是订350的。我心说这些家长们这么不在乎钱哪,买个资料便宜个3块5块的还跑到桥西去,这350的相册竟也不嫌贵了。我说那就随大流也350吧。
后来跟别的家长们聊天,偶然说起相册,竟也都觉得贵。分析原因主要是第一个人写了350,后面的人似乎得到了暗示,就一直350下来了。如果有选择性,有350,有200 分别标好,恐怕就不全是350了。
第一个350就作为一个锚,人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它身上,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不再关注或者是不好意思再提别的低价了。这就是文中提到的不相关的推荐价格却变得特别相关了。
很多公司在销售商品时,经常会给消费者一份参阅数据,即市场同类产品的参考价格。但是我们的大脑将这个参考价格下意识地当成了锚,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不知不觉地掉入商家的陷阱中。心理学家指出,谈判中的主观失败和获胜常常取决于第一次报价。
所以当我们购买大宗商品时,当我们跟老板谈薪水时,一定要从个人的经济利益出发,忽略对方提供的推荐价格。
2.定势思维
“她能行,因为她已经演过好几次了,这次还选她吧。”一位导演在为歌舞剧选一个小角色时,这样说。
导演以为她演过,而且演得好,就可以一次次地重复一样的角色。但是她也许可以胜任更多变的角色,却因此失去了机会。这样的思考是把经验作为习惯,从而做出相同的决定而不去思考。
学术界把这种将学到的解决策略一再使用的能力命名为“定势思维”。它是一种自动化的解决态度,可以减少思考所耗能量,非常快地达成目标。但是这种能力会让我们形成固定思维,常常是问题变了,我们依然用老方法去解决。
看到这里我想起一些演员比如牛莉,她演的角色总是特别相似,似乎是只要知道这部剧里有她,就基本知道了她演的那个人物是什么性格。还有梁静、关晓彤、宋丹丹(虽然宋丹丹在小品界的造诣无人能敌,但是在影视界的表演并没有什么突破)也是这样。我经常想是这样的角色都找她们演,还是她们把角色都演成了那样儿。
看上去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但作为一个演员已经缺少了思考和揣摩。固然是有导演的原因,但是有了名气的她们,早已具有可以选择或拒绝的能力。有经验没有错,但不能依赖经验,因为经验越多,思考就越困难。
3.固化思维
一个哑巴到店里去买剪刀,他用手做出剪东西的样子,店员很快明白了,拿剪刀给他。之后来了个盲人,他想买锤子,他怎么表达呢?
在场的人纷纷用手比划,左手作手扶钉子状,右手作锤打状。但其实呢,盲人直接说“我买锤子”就好了。
人们恍然大悟。可刚才为什么就意识不到盲人会说话呢?这就是固化思维,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思维却还沉浸在原来的环境中,陷入闭目塞听的状态。
仔细想想,那种思维是不是很可怕?生活中很多看似简单的事,却让人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维陷阱之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直接得到答案呢?《隐性逻辑》就是要告诉你怎样通过练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同事物的灵活性,打破原来的思维方式,才能走出死胡同绕道而行,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隐性思维》真是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思维精进的书,它能帮助我们学习怎样在关键时刻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定。建议给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和善于用经验当习惯的人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