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01.听前:备课
在听讲座之前我习惯去网上查阅讲课人的资料,这有助于我了解他是谁,帮助我更好地走进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我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选择。
吴奇老师是天津的中学语文教师,他40岁开始“专业阅读”,把读和写相结合,读和用相结合,扎根课堂,借力智慧,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吴奇老师这段话中用了7个“为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不功利的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这句话打动了我,吸引了我,也感动了我。
我很容易想到自己。
我十多年前读书是从读绘本开始的,我为了自己孩子的成长和习惯而选择读书,这是利己主义的阅读;再后来我在班上开展阅读活动,带着孩子们一起参加书香班级活动,开展家长读书会等等,这也是利己的读书;而现在我参加更多的读书活动,积极听更多优秀的人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我每天都会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并把阅读当做我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发现读书给了我由内而外的欢喜与愉悦,因为热爱而去热爱,同时也用文字去影响更多人去热爱,这就是没有功利的读书。
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同样,我们从外打破自己是压力,从内打破自己才是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我觉醒的力量。
02.听中:收获
吴老师从四个方面给我们做了分享:
1.说书缘
2.说精华
3.说写书经过
4.说读书建议
这次分享虽然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我跟着吴老师的分享做了五页的笔记,我寻找到了更多思想上的fresh。
Fresh1:读《金刚经》,一问一答中悟教育,洞悉教育规律,让教书育人“水落石出”。
Fresh2:教师需要创造能够保障学生情绪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勇敢地撕下教师“全知全能”的面具,轻松地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课堂本来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Fresh3:不要向我学习,要向文章作者学习,他们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我无非是一名向导罢了。我也要和你们一起向这些名教师学习。
Fresh4:从只关注答案的对与错转换到关注错误答案的产生过程,我不再随意擦去学生错误的板书,我还会告诉学生要保留自己练习或作业中的错题,让它成为“镜鉴”,成为新一轮学习的起点。
Fresh5:让问题学生写“写反省单”。在处理“熊孩子”犯错之前,先让孩子写犯错的经过、心里的真实想法,争取自我厘清事情的始末。当孩子有了反省的诚意后,我们再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和孩子一起商量出解决及补救的方法。这种妙法不但教育好了“熊孩子”,还治好了我情绪冲动的老毛病。
03.听后:思&行
听完吴老师的分享之后,我在反思自己的阅读和自己行走的方向,我不断追问自己:如何借助阅读来更好地照亮自己的教育人生?
虽然我读了很多书,但是我总感觉自己只是在读书,这样的阅读似乎也只是浮于表面的存在,我缺少的更深入的思考与挖掘。
我想起我们老五(朱红梅老师),她写的读书笔记就非常值得我去借鉴学习,她习惯把书中的某个理论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然后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生成自己的思想感悟和智慧,这就是非常好的自我反思提升读写结合行走的方式,我应该想她学习。
阅读就是寻找,阅读就是找到。通过阅读形成反思与感悟,我们才能有路可循,有路可鉴,殊途同归。
我们要传承经典,读教育类,专业类的书籍,在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悟,认认真真读完一本书,把书本读薄,把思想读厚。
阅读要成为课堂的延展。周五我们做中考词语运用题的时候,文本内容的是清明上河园,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完成十个填空的话,我们几分钟就能完成,但是我选择让学生看《清明上河图》的讲解视频,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建造清明上河园,让学生了解张择端,甚至和学生讨论宋朝的文化,宋朝的电视剧,让学生感悟宋朝人生活的colorful……
老师是学生最大的兴趣,一个懂得多的老师自然会成为学生的仰视 ,一个读书多的老师自然会有72般变化的本领,所以读书才是我们走出教育困境最好的捷径和最终的选择。
吴老师建议我们在读书的路上一定要参加组织,有计划有规划地进行阅读,这一点我非常赞同。“独行快,众行远”,我们需要同行的力量,更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成长自己。
阅读是需要“勾引”的。这周四我和办公室的裴老师先来一个共读《正面管教》这本书的章节尝试,如果成功的话,我们看看是否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读书活动。
教育,就是玩。
慢慢来,不着急,让一切自然而然发生。
有时,我们需要静悄悄地“革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