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以下是庄子举例说明要成就大事业,有大作为,必须以“深蓄厚养”为先决条件。
水越深厚,也就意味着能够承载大船。江河湖海的水量各不相同,所以对于船只的大小就有限制。这个道理就好比将一杯水洒在低洼的地面,取一片草叶放到这个水洼里面,草叶便会浮起来。可是如果是放一只杯子进去,仅凭这么一点点水,决定不能载得起来杯子的重量。这是因为水浅而那只“船”过于大的缘故。
我们可以把水看作是众生,如果没有众生,圣人也不会来到世间。一切世出世间圣人的教法,都是为了帮助众生开启智慧、觉悟人生而设的方便。佛在《法华经》中做了一个比喻,他说我们众生所居处的这个三界如同火宅,佛菩萨要把我们从这个危险的地方救出去,但是众生很愚痴,既不认识圣人,也不相信、不能意识到自身的困境。佛于是用善巧方便,以“三车”诱导众生出离火宅。“三车”就是羊车、鹿车和牛车。这三辆车子,比喻佛的三乘教法。佛陀一代时教,根据众生根机不同而设相应之法门。小乘与大乘的区别,就在于众生根机的胜劣、心量的大小、境界工夫的浅深。小乘人不能接受大乘教,正如水浅而舟大。
水与舟的关系,也可以理解成工夫与境界的关系。佛教常说:没有烦恼即没有菩提。要开显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就需要工夫的保证。世出世间一切圣教,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都是在关照这个自性。圣与圣之间只有体悟境界的高下之别,绝无真理的正确与否之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即“一真”。唯有完全彻底地证悟这一真理的圣人,才可以发挥出自性的全体大用,也才真正明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们在悟道的工夫上,是浅还是深,这决定了我们到达的境界如何。所以学佛修道要想彻底开悟、证真,一定要牢记“水之积也不厚,负大舟也无力”这句话的意涵。
举水作为例证,目的是为了说风。风如果不厚而有力,则无法托举起大鹏。前面我们说过,大鹏要想成功的飞到南冥,必须懂得乘势顺时。圣人也讲求“风水”,如果条件机缘不成熟,也不会轻举妄动。圣人也好,凡夫也罢,都应当注意自己的“风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绝非是误导我们成为机会主义者,而是提醒我们,把握住机遇,同时要善于转境。不论是顺风,还是逆风,是强风,抑或微风,都是我们的助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