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漫笔——逍遥游(七)

作者: 悟庄 | 来源:发表于2019-06-15 11:21 被阅读3次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以下是庄子举例说明要成就大事业,有大作为,必须以“深蓄厚养”为先决条件。

水越深厚,也就意味着能够承载大船。江河湖海的水量各不相同,所以对于船只的大小就有限制。这个道理就好比将一杯水洒在低洼的地面,取一片草叶放到这个水洼里面,草叶便会浮起来。可是如果是放一只杯子进去,仅凭这么一点点水,决定不能载得起来杯子的重量。这是因为水浅而那只“船”过于大的缘故。

我们可以把水看作是众生,如果没有众生,圣人也不会来到世间。一切世出世间圣人的教法,都是为了帮助众生开启智慧、觉悟人生而设的方便。佛在《法华经》中做了一个比喻,他说我们众生所居处的这个三界如同火宅,佛菩萨要把我们从这个危险的地方救出去,但是众生很愚痴,既不认识圣人,也不相信、不能意识到自身的困境。佛于是用善巧方便,以“三车”诱导众生出离火宅。“三车”就是羊车、鹿车和牛车。这三辆车子,比喻佛的三乘教法。佛陀一代时教,根据众生根机不同而设相应之法门。小乘与大乘的区别,就在于众生根机的胜劣、心量的大小、境界工夫的浅深。小乘人不能接受大乘教,正如水浅而舟大。

水与舟的关系,也可以理解成工夫与境界的关系。佛教常说:没有烦恼即没有菩提。要开显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就需要工夫的保证。世出世间一切圣教,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都是在关照这个自性。圣与圣之间只有体悟境界的高下之别,绝无真理的正确与否之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即“一真”。唯有完全彻底地证悟这一真理的圣人,才可以发挥出自性的全体大用,也才真正明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们在悟道的工夫上,是浅还是深,这决定了我们到达的境界如何。所以学佛修道要想彻底开悟、证真,一定要牢记“水之积也不厚,负大舟也无力”这句话的意涵。

举水作为例证,目的是为了说风。风如果不厚而有力,则无法托举起大鹏。前面我们说过,大鹏要想成功的飞到南冥,必须懂得乘势顺时。圣人也讲求“风水”,如果条件机缘不成熟,也不会轻举妄动。圣人也好,凡夫也罢,都应当注意自己的“风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绝非是误导我们成为机会主义者,而是提醒我们,把握住机遇,同时要善于转境。不论是顺风,还是逆风,是强风,抑或微风,都是我们的助力。

相关文章

  • 读庄漫笔——逍遥游(七)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

  • 读庄漫笔——逍遥游(十三)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

  • 读庄漫笔——逍遥游(十五)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我们前面讲了四种人,...

  • 读庄漫笔——逍遥游(二一)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听了尧至诚恳切的一番话,许...

  • 读庄漫笔——逍遥游(二三)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接下来庄...

  • 读庄漫笔——逍遥游(二二)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接着许...

  • 读庄漫笔——逍遥游(二十)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

  • 读庄漫笔——逍遥游(三)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用浪漫的笔触创造了鲲鹏这两种巨大的生物,这是他对大道以及生命...

  • 读庄漫笔——逍遥游(一)

    北冥有鱼 文章开篇这四个字,即涵藏了宇宙万物,把人类所有的宗教、哲学要找寻的“第一性”给说出来了。这个“第一性”或...

  • 读庄漫笔——逍遥游(四)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只大鹏鸟,乘着海水洋流的运势,远徙至南冥。“徙于南冥”这四个字,点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庄漫笔——逍遥游(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tb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