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江城武汉,春节得空回老家,体验了人生中一个格外特别的年。
十多年没回家乡过年,最让人不得不说的是家乡人为过年准备的美食。跟我一起体验一番吧?!
团年饭的桌上,菜是按双上的,通常是满满一圆桌,还得碟上加碟。过年的餐桌上通常少不了两道汤,一甜一咸。咸汤要么是排骨或猪脚莲藕汤,要么是鸡肉粉丝汤;甜汤通常是白木耳红枣汤。莲藕汤粉嫩浓香,木耳汤香甜润滑。
家家必有的是藕夹,做法是将藕切片,中间夹肉馅,压紧,再在调制好的面粉滚裹一番,最后下油锅炸熟。这道菜的妙处在于荤素搭配,肉馅混杂进莲藕的孔中,外层是焦脆的面粉皮……那个酥脆爽口,真是让人百吃不腻。
不得不提的是珍珠丸子。材料是豆腐、糯米、肉馅。将新鲜豆腐、肉末混合搅拌,最外层裹上用豆腐混合的糯米,下锅蒸。蒸好后,糯米借助热力和粘性将豆腐肉末馅裹得严严实实,糯米也变得晶莹剔透,十分惹眼。加上丸子入口的松软糯滑,真算得上是团年饭桌上的一道佳肴。只是,需要提醒的是,肠胃不好的不能贪吃,否则会导致消化不良。
还有肉丸子,说起来简单,就是将肉和鱼一起剁成泥后,加作料(盐、姜、料酒、淀粉等等)后搅拌打酥。曾经主厨做过一回,总觉得味道没有那么地道。
做得成功的肉丸子,在没下锅炸之前,是可以漂浮在清水上的。将打好的肉馅放入清水中是测试肉丸是否打酥的最有效可行的方法。做得成功的肉丸子,必定是金灿灿的外表、酥软软的内心的。这道菜最实在、保存也便利,几乎是每家必备的过年美食。肉丸子可以煮火锅,可以切了片爆炒大蒜、芹菜等蔬菜,还可以直接加在早餐或夜宵的豆丝、面条里。
说起豆丝,现在的农村或许是条件好了,不再是家家户户泡米、打浆、摊豆丝了。而且随着农民越来越不屑于耕种,做豆丝的材料也显得金贵起来。
豆丝的原材料有很多:大米、糯米、绿豆、黄豆、小麦、玉米等。这次有幸吃过一次新鲜的豆丝,五婶多年没回家,她七十多的老妈妈特地磨了两缸浆,做豆丝给五婶吃。我就和五婶一起到她的娘家蹭吃。
熟悉的一幕幕就在眼前——摊豆浆的、送柴火的、端豆丝的、卷豆饼的、切豆丝的……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想起儿时闹年的美好时光。看到那70好几的五婶的母亲跟着忙活,不禁又羡慕又伤感起来——有妈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啊!
过年家家都大鱼大肉,吃得人有些发腻。饭桌上,一般是荤菜打头阵,吃得差不多了,才上青菜。往往是一上青菜就被一抢而光。最受欢迎的小菜无疑就是大名鼎鼎的红菜苔了!可以清炒、可以做酸辣的、可以用腊肉炒,餐餐吃也不腻。
再说说年糕吧!其实我们那不叫年糕,叫糍粑。做糍粑是种很复杂、很耗力气的活儿,最热火朝天的工序是踹糍粑,大冬天的,几个壮汉围在一起踹,有时还得脱单、光着胳膊踹呢。
做糍粑的工序基本是泡、蒸、踹、揉、切,即泡好糯米、蒸熟、趁没冷前放石臼里踹起筋、冷却后揉成糍粑饼,最后切成合适大小的方块。需要保存久些的糍粑,可以放在水里,适量放些碱。待需要吃的时候,就去捞一些出来。
糍粑的吃法通常有——放豆丝或面条里煮、和米饭一起蒸、油煎、火上烤。至今还依稀记得烤糍粑的乐趣,将一块干糍粑放火剪上烤,要常翻面,渐渐地,糍粑就发热膨胀,逐渐变得金黄。最妙的是烤鼓后的糍粑皮啵地一声破掉、然后一种热香直扑鼻而来……当然,技术不好、火候不当或没有耐心,会把糍粑烤得黑不溜秋硬邦邦的,让人毫无食欲!
现在很多农村人已经不自己做糍粑和豆丝了。但是这些美食很有魅力,一些农民专门做豆丝或糍粑去镇上卖。这次回家吃到的一些糍粑,做工非常粗糙,没有“踹”好,一粒粒的米清晰可见,没有糯、糍的口感,颜色也是很暗淡的。
比较清淡的菜就是鱼丸子和鱼糕了,主材是鱼。这两种美食色泽白润、柔软可口、毫不油腻。个人觉得比较适合瘦身的人及三高的人吃,也是下火锅的好材料。
怎么样?看完这些美食,是不是开始流口水了呢?你的家乡过年有些什么特色的美食呢?说来听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