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癌晚期的人不会突然回光返照。我也只是偶然想起,我还他妈开了这个坑。
既然都点进来了,就顺便聊聊译言这个看似很interesting的活动吧。
「截句」这一写作理念,由著名作家蒋一谈在国内外首次正式提出。截句是一种诗非诗的文体,更具有现代精神和开放姿态,与我们的生活和内心距离更近,在诗坛掀起一股创作新风。
先审个题...
好嘛,又一个假意搞比赛真心做宣传的活动。而所谓“截句”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一段话不说完整,抛开上下文。我不说清道明,你自己看着浮想联翩。一看就是走性冷淡派情怀风,专攻文青群体。
但是抛开这个圈钱圈得不太有诚意的做派来说,把这些短句拿来做翻译倒有点意思。一是句子没有上下文,句子的艺术价值完全在于意象的重现与转移,在于读者因这些意象产生的附加情感。翻译时如何在中英两个表意方式完全不同的culture norms间做到无缝衔接,是个问题;二是,正因为这种大面积留白,留给译者、目标语读者的解读空间非常大,译者翻译的时候从哪个角度切入,选择哪种诠释,保留哪种意象完全取决于译者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中意象,发挥空间很大。
如果要(以鄙人粗浅学识)很理论化地分析,可以说诗歌在一般情况下是属于表述性文本(expressive text), 作者创作时以自我为中心展开叙述,重在表达作者思想情感。但是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者明显是不想好好写诗的,这种似诗非诗的文体就成了呼唤性文本(evocative text),专为激起文青对生命的闲愁而存在的。前者翻译应力求保留原作风格,而后者翻译则应以重塑中文读者阅读体验为重。
再吐个槽...
有些翻译爱好者似乎喜欢把“雅”作为翻译唯上的纲领,言汉译必称之乎者也,言英译必求古生僻词,弃语境语义于不顾。
Residual wine
in the goblet,
like dead water,
ripples in night.
↑比如这种...
I named myself a pseudonym...
还有这种...
当然还有连语法都没有对的,胡乱添义减义的,看得我尴尬症要犯了。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人名言:
“年轻人还是要提高一下你们的资四水平”
“You can you up!”
找了几句翻了一下,跟我预想的感觉差不多。请看栗子:
我起了一个笔名
我的原名已经疲惫不堪
I picked a pen-name, for
my own was out-worn
这句属于比较简单的,直接平着译就好了。因为这句的遣词都很平白无奇,意象在英文中也能被表达。至于上面的那位朋友,用pseudonym来译笔名就完全没必要了,笔名这个词在汉语中完全属于every day word,同样的概念在英语中对应的every day word就是pen name。
只有沉默
才能解释沉默
Only silence
explains silence/
We have but for silence
to tell others why we're silent
这句直译成第一种译法也不见得有何妨。本来原文就允许这样的直译,作者想要留出来的白在译文中也没有丢失。只是看到评论区里,不少人想着怎样把这句玩出花儿来,于是我也往这个方向想了想。结果就是,我觉得作者写下这句话时,脑海里想到的应该是恋情、人际交往:两人相顾,因为害怕词不达意而干脆一直沉默不语。这是一个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窘境,所以不妨把原文未点明的主语假设成we,将原句的无灵主语转化为有灵主语,暗指动作的主动性,是不是这样会显得无奈几分呢?
剥开你就像剥开
一个装睡的血橙
I peeled a blood orange pretending to be asleep, and
I broke into you.
这句中文我最喜欢。血橙装睡这个意向选得挺妙的。也许正因为注意到了这个,我看到这个句子第一反应不是“Like peeling a blood orange......” 而是想译成上面这样,把这个意象单独成句,上下两个句子没有逻辑联系,反倒在我看来更符合原作者“截句”的风格。That's my opinion anyway.
还有一句我自己觉得译得最满意的,不解释了:
杯中残酒
死水微澜
Left in my bottle:
Dead water;
Lifeless ripples.
欢迎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