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脑动计划】征文专题简· 读书· 推文汇总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张幼仪: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悲剧谁之过

《张幼仪: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悲剧谁之过

作者: 凡伊 | 来源:发表于2023-06-29 18:3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很早就知道徐志摩,却不知道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读落尘的《张幼仪:小脚与西服》一文,知道了张幼仪,对徐张二人的婚姻有了深入了解,读完此文,对张幼仪深表同情,也对他们的婚姻悲剧深表惋惜。

    那么,是谁导致了他们的婚姻悲剧?

    徐志摩与张幼义结婚七年,徐志摩从未拿从未正眼看过张幼仪,他不愿意多看她一眼,也不愿意和她多说一句话,他不爱她。但张幼仪15岁嫁给他,与他生儿育女,她对他却有一份说不清,割不断的情谊。

    在他们的婚姻中,徐志摩始终对张幼仪冷漠而残酷。为了追求浪漫的爱情,徐志摩将张幼仪母子抛弃在异国他乡。最终他们的婚姻以失败告终,他们的离婚成了中国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他们的婚姻悲剧难道仅仅是因为没有爱情吗?或者仅仅是因为徐志摩的不负责任?并不是。那么他们的婚姻悲剧谁之过?我想他们的婚姻悲剧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徐志摩对小脚的抗拒

    徐志摩深受民主自由新思想的影响。他热爱浪漫与自由,他崇尚的是有爱,有自由,有美的理想人生。而且他坚持坚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实现的,他为了追求这种理想的人生,愿意付出一切。

    这是属于诗人的浪漫,爱情高于生命,自由高于生命。他摒弃一切束缚,他不愿做传统习俗的奴隶,他认为传统使他无法遵循内心的真实感受,因此为了自由,他想向所有传统守旧的东西提出挑战。

    而张幼仪来自上海宝山一大户人家,她端庄恭谨,严肃朴实。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对妇女的要求,深得长辈的欢心。但在天真自由,追求浪漫爱情的诗人眼里,这些却是呆板,木讷,生硬,无趣的表现。

    虽然张幼仪并未像当时的大多数女人一样缠足,也是张家的第一个天足女人,但在徐志摩的心里,她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的小脚妇人,他甚至鄙夷的称她为“乡下土包子”。

    这是徐志摩从一开始就在张幼仪身上贴上的标签。且在之后的婚姻中,这标签被无限放大,直到压得张幼仪喘不过气来,他们的婚姻也成了徐志摩一心想要逃离的牢笼。

    二,张幼仪深受传统思想的毒害

    张幼仪出生于一个传统男尊女卑思想极重的家庭,她从小接受严格的家教,被教导要光耀门楣,要尊敬长辈,要三重四德。她不能有主见,只能嫁给家人为她相中的男人。

    出嫁时母亲教导她,在夫家不可以说不;无论与丈夫发生什么,都得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公婆。

    在她的观念里,女人是一文不值的,只能依附别人存在。她被要求要对公婆尽孝道,对丈夫尽义务,她是父亲的女儿,是丈夫的妻子,是儿子的母亲,她唯独不是她自己。

    深受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使她新婚之夜不敢开口对丈夫说出想说的话,在往后的婚姻生活中,她也不懂得如何讨丈夫欢心,不懂得为自己争取一些权利,更不懂得让丈夫了解她的情意。

    她的传统守旧与沉默寡言本已与追求自由,活泼好动的徐志摩格格不入,她又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敢说想说的话,不敢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东西,这更加深了徐志摩对她是个“小脚妇人”的认知。

    三,徐志摩对传统包办婚姻的抗拒

    张幼仪的二哥当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他在前往杭州府中学堂视察时,看过徐志摩的作文之后爱才心切,决定把二妹许配给徐志摩。

    徐志摩的父亲看中张家是名门望族,当时张氏兄弟的声望极高,社会影响极大,与张家结亲对徐家产业发展大有好处。于是徐志摩父亲对张幼仪二哥的提议极为赞同,一拍即合,徐张二人的婚姻就此促成。

    这是一桩典型的传统包办式婚姻。张家兄弟看中徐志摩的才华,徐家看中张家的声望,徐志摩的父亲对张幼仪的沉稳持重也很是满意,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结合符合了徐张两家父母的期望和利益要求。

    但这里头却唯独没有结婚双方当事人的意见,结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和想法几乎被家长权威完全忽略了。

    家长权威在这桩婚姻里被发挥到了极致,胡适之说:“我不是我,我是我爹的儿子。”徐家也只是娶儿媳妇儿,不是给徐志摩娶妻子。这在一定程度了加剧了徐志摩对这桩婚姻的抗拒心理。

    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张幼仪认为嫁给家人给她相中的男人是天经地义的,她不懂得选择,也不懂得爱情,更不懂得这桩婚姻有什么不妥。她只是接受家人给她的安排,准备好了要尽义务,要三从四德,要夫唱妇随。

    但深受自由民主新思想潮流影响的徐志摩可不这么想,作为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他有自己的追求和择偶标准,他理想中的女性聪慧灵秀。张幼仪虽五官端正,浓眉大眼,但她皮肤偏黑,线条粗硬,缺少一点女性的柔美,她显然不是徐志摩理想中的爱人模样。

    他十分不愿意与张幼仪结婚,但当时他还在读书,又深受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他还不敢公开反抗家庭的安排,他反抗的唯一方式就是从心里拒绝接受张幼仪,这大概是婚后他对张幼仪如此残酷冷漠的原因。

    四,传统家长权威的毒害

    传统家长权威可以说在徐志摩与张幼义这段婚姻的消亡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张幼仪的父亲性情暴躁,对人挑剔,生气时会大声吼叫,乱摔东西。张幼仪从小对很害怕父亲,一直小心翼翼地做到孝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张幼仪性格必然谨小慎微,她的这种性格使她在与徐志摩的婚姻中不敢争取基本的权利。

    在张幼仪的观念里,女人只能尽义务,不能提权利。在夫做的不好,就会被迫离婚,而离婚的女人是不会被娘家接纳的,只能卖娼、出家或自尽,这使得她在婚姻中如履薄冰,对徐家忍言听计从,生怕出什么差错。

    在传统男尊女卑思想影响下,张家把女性的意见看得无足轻重,这使得张幼仪在婚姻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追求想追求的东西,即使在她获得很高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之后,在家族里依然得不到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在徐家父母的观念里,媳妇儿的首要任务是生儿子,传宗接代。而不是与丈夫举案齐眉,哪怕仅仅是向丈夫表露情意,也是不合规矩的。婚后不久,徐志摩离开家去读书,公婆不让张幼仪跟去。

    如果说第一印象徐志摩没有看上张幼仪,那么婚后慢慢培养感情,以达日久生情的机会也被剥夺了。

    刚到硖石徐家,张幼仪想上街看看,公婆也不让她单独出去。张幼仪只得终日在深宅大院里,在幽深的闺房里,陪着婆婆绣花,做鞋。而此时,徐志摩却在北大如鱼得水,他拜梁启超为师,结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他正沐浴着新思潮的洗礼。

    就这样,徐志摩与张幼义的见识、眼界和认知被进一步拉大。如果当时张幼仪随徐志摩而去,去见识新世界,去开拓视野,去了解徐志摩的世界,去缩小她与徐志摩的差距,他们俩的结局或许就会不一样。

    结婚后,张幼仪想回母校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完成学业,但徐父思想守旧,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的想法未能如愿。

    当张幼仪的哥哥与徐志摩的父亲商量,送张幼仪去国外与徐志摩团聚时,徐父以张幼仪要跟老太太作伴,还要照顾孩子为由拒绝了。最终因徐志摩离国后未遵从父愿回国继承家业,徐父不得已,才同意送张幼仪出国。

    在传统家长权威之下,张幼仪与公婆之间的关系明显好于与丈夫的关系,这是时代导致的家庭关系的错位,在这种错位中,婚姻走向悲剧也是必然的。

    她想要学习知识文化,想要跟上丈夫的脚步,但她被从小所受的传统教育和夫家的传统思想一一禁锢着。她只能被困于闺房之中,与本就无爱情的丈夫之间渐行渐远,最后以离婚告终。

    他们是传统思想文化下的牺牲品,他们的婚姻悲剧是时代的产物,好在他们的悲剧终于消散在历史长河中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幼仪: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悲剧谁之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qz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