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讨论了一念之间的选择往往会塑造一个人的习惯,很多时候基于轻松、方便的选择最终会把我们变成“差不多先生/小姐”,获得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些结果。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通过元认知,反省和复盘一念之间选择的思维过程,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又一次选择偷懒时,训练出一个脑海中自动弹出的提示窗口来点醒我们,是否应该更沉下心来,选择更用心更细致的方式来处理眼前的问题。
那么,面临人生中重大的选择时,我们又该如何辨析哪条路更适合自己,哪种选择对自己的将来更有益呢?
一
很久以前,笔者读过一个十分隽永的关于选择的类比:
走上一条路,这条路分开成为两支,任何一条都无法一眼看到尽头,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想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一次了,因为那条路后来又分叉了,我在不断的选择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笔者的一位朋友,现在已经在而立之年做到了500强企业的总监,当我们聊起他的职业生涯时,他坦言,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个选择会让他走到今天:从就业与考研的选择到上班后继续在职与脱产出国的选择。从结果来看,每个选择都造就了现在的他。
在选择的那些时间,他也曾十分焦虑,看着周围的同学已经有了每个月的收入是他不愿出现在聚会中的原因;踏上大洋彼岸的土地,“海龟”变“海带”的想法也曾经在脑海中闪现过。
《从优秀到卓越》中,曾有一个飞轮的案例,你无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这个飞轮,总是可以打开一扇门,但你不能一开始顺时针,一会儿又逆时针。
因此,一条道一路走到黑,把每一个选择坚持走到底,是这位青年总监朋友成功的秘诀。当然,即使没有考研,即使不曾出国,以他的资质和努力,也必然会呈现另一番成功。
二
你可能会说,青年总监这种栗子是小概率卓越事件,离我们这些普通奋斗青年还是太远。那么,当我们面临重大选择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作为干货类文章的作者,笔者必须要向大家推荐的是一个叫做“决策计分卡”的思维工具,如下图:
在填写这张“决策计分卡”的过程中,你必须要回答自己哪些因素影响着你的决策,这些因素的权重大概是多少?通过对这些加权因素打分,你就能想清楚自己正真在乎的是什么?
以青年总监当年选择就业还是考研为例。那些他在乎的重要因素如果分别是:将来发展,收入,兴趣,压力因素,家里人的支持。通过填写权重,呈现如下:
这样看来,如何决策是不是一目了然?
三
有时,当我们面临两个选择,时间或其他因素迫使我们无法花时间做出如此理性的决策,这种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决策权交给“直觉”。
怎么做?拿出或想象自己手中有一枚硬币,字是选项A,花是选项B,当你开出答案却有再想抛一次的感觉时,你的直觉就已经帮助你给出了答案。
最后,笔者认为由于未来的不可知性,盲目追求最佳的选择无疑是愚人不切实际的幻想,既浪费时间不说,还会令人在不断的选择中更迷茫,更无从选择。所以,任何选择,只要符合“次优”,就是好的选择。
读完这篇文,祝你成为那个能利用工具找到"次优"选择的人。
总结:
1.选择后,坚持这个选择就是很好的选择。
2.善于利用"决策计分卡",助你理性分析决策。
3.利用"抛硬币法",让直觉帮你决策。
4.做一个找"次优"选择,而非"最佳"选择的那个智慧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