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士”代表知识分子。子张问孔子,一个知识分子,要怎样才能在社会上称得上通达?孔子听了子张的问题,先反问子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我所说的达的意思,是全国上下大家都知道他,名闻天下,在家乡也是各个都知道。子张认为的“达”就是这样,许多人也都有这样的心理,一些比较活跃分子,人家一提到某些达官显贵、豪商巨贾,他总说认识,或攀得上关系。
孔子听了后便说,你对“达”的观念搞错了。一个到处知道他的名,那叫做名气。有名气的人叫“闻人”,不是“达人”。接着孔子给“达人”下了一个定义:“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样的达人,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他们不一定出来做官。现在有一个名称叫“社会贤达”,就是有道德、有学识,在社会上众望所归的人,可是只想做事,不想做官。
依据孔子对“达人”的定义,第一是本质的正直,没有歪心思,做人做事,不用手段,不用权术。第二是好义,这个义字解释为慷慨好义。第三是“察言而观色”。这句话被现代人曲解了,其本来的意思是有眼光,有先见之明。第四是“虑以下人”,“虑”就是智虑,包括思想和学问,“下人”就是对人谦虚,绝不傲慢,自己并不以为自己了不起。要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算是贤达之人。
孔子又告诉子张,他所说的只是闻人,而且喜欢做些表面工作。以前有一位先生,非常有名,凡是各项募捐,一定请他去。而他拿起笔在捐簿上第一个写,每次一写就是一笔很大的数额,都是大手笔。可是真去向他收捐款,他说:“我写这样多,是为你作个倡导,别人看我写了这样多,自然都会多写一点。”此人也的确是当年的闻人之一,他这个做法就是“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做的都是善事,态度取的是仁,而真正的行为不是那么回事。而且“居之不疑”,这样搞久了,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对。就好比许多说谎话的人,说成了习惯,就不觉得自己在说谎。像这一类人,虽然也会出大名,但不能算是达人。成为达人要有达人的条件,达人的道德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