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在去年,正当我在吃喝玩乐不思进取的时候,我跟朋友嚎叫着说,我以后一定得挣好多好多的钱,才能养得起自己这个爱吃的胃,爱玩的心和爱买爱逛的习惯。
至于这个“好多好多”是在什么区间之内,其实我从未冥思苦索过。
现在这个时候呢,又是各种考级最热的时候了,前天晚上一个穿着芭蕾舞蹈服的小女孩来上钢琴课,我就怀着那种打招呼的语气随口问了她一句:“你今天去跳舞啦!”
是啊,姐姐,我明天要舞蹈考级呢!还有大后天要去小提琴考级,她睁着一双真诚无害的大眼睛跟我吧啦吧啦说了一堆。内心早已波涛汹涌的我却佯装镇定用一个 “嗯”字来回应她。
就我现在见到的那些小孩吧,每天的每段时间被把控得比高层的精英白领还要严实,密不透风地被各种钢琴课、舞蹈课、书法课、美术课……塞得无缝可插。
那种用厚厚一沓钱为孩子所拢起的富养生活呀,忙忙碌碌却也无比精致,冥冥之中,他们早已有更好的标配人生。
所以,有钱真好哇。
❤
下午难得坐在家里和我妈聊天,说起一些年少的事。我随便感慨了一句“我小时候学琴应该花蛮多钱的吧!”
“是啊,主要是你还不好好学,我天天要把眼睛长在你身上盯着你。”其实我妈讲得挺揶揄的,但我愣是听出了几分心酸。
我的偏执和我的不乖,是连我自己都自认不讳的。那些年,我有很多微量而不必要的委屈,感觉自己老苦了。
所以我难免要在往后的时光里,以此为由和她(我妈妈)猛烈地作对。在一定程度上我是喜欢长大后的我的,成长可能不会磨掉你所有的锐气,但你的温润会渐于表面。
而那一点点温润是因为你终究还是觉得所谓的委屈与“被剥夺的自由”和挣钱的辛苦比起来,简直一文不值。
你有想过你以后会挣多少钱?❤
“你有想过你以后会挣多少钱?”
这是我找了几个很有规划的朋友聊天时,特意向他们抛出的一个问题。
可能每个月就三至四千块吧,这是一个求稳定想考体制内的朋友给我的回答。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资数了,我说你就跟你的人一样实诚。
那你呢?
我说我想给自己一个括号,里面是可填的可浮动数字。
对,我暂时不想给自己设定一个数字,觉得太约束自我了。我从来都觉得,一个人的可塑性是很高的,你的学习成绩,你上的大学并不能代表一切,当然也不能否认它的重要性。
它像一个跳板,你能跃起多高还是取决于自身。
有几个想以后自主创业的朋友也哀叹说: “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能赚多少,可能血本无归也不一定啊。”
“也可能成为一个身价狂涨的成功企业家啊。”我顺着他的话接了下去。
“也许吧”
……
我发现我们这一代的90后、95后,都特别推崇“自我价值”的挖掘。我们越来越不喜欢被定型,而是更喜欢有变动、刺激的东西,它们才能让我们找到跃跃欲试的自我。
❤
“这世上的所有不利状况,都是由当事者能力不足造成的。”这是出自漫画《东京食尸鬼》的一句台词。
字字戳心,是因为它讲得特别现实。能力不足的时候,做什么都是处于劣势的,因为你的底盘不够稳,容易被拆解,所有别人向你扔来的刁钻问题,你全都招架不住。
不必着急给自己明码标价,先积攒能力,等你有了足够的能力来做为你的浮力,你的“价位”自然就水涨船高地往上升了。
所以,能力才是你坚硬的底盘。
我们琴行的老师算是一个自由的创业者,他毕业后就自己开了一家琴行,现在还准备要开连锁了。
如今他的名气打出去了,有了充裕的学生来上课,还丰富了乐器的种类,多开了一些古筝、小提琴、吉他、尤克里里的课程,请老师来上课抽提成,年年在最大的音乐厅开自己的钢琴独奏会,他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当初拿仅有的一千块去买了一辆小电动还被偷了的苦闷样了。
他俨然是一位“成功人士”了,能力让他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有些人的热情能够支撑着他不断锻造自己的能力,而有些人的一时兴起常常会禁不起生活的“摧残”,选择半途而废。
你有想过你以后会挣多少钱?❤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茨威格在《断头皇后》里的写出的这段经典点评,常常被人拿来躬亲自省。
就好比你想一个月挣五千,还是想一个月挣十万,从来都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钱要砸也不会砸到你头上,那红钞票是靠你与之相配的能力去获取的。
不要觉得自己可以轻易取得什么,也不要满嘴跑火车地跟别人炫耀你有什么所谓的 “资历”。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需要你付出努力和代价的,就算你能轻易取得什么生活中的馈赠,最终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靠能力吃香的人也是在无数黯淡失落的星光中默默积累起自己的光。那些最难以启齿的菜鸟阶段,才是你最上进的本相。
终究长在你身体里的能力,会还你一份最体面的工作。
在我们的能力还未满的时候,对于未来的我们会赚多少钱,先填一个“略”吧!
一个代表无限可能的略。
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