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173】万物一体论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6-15 06:00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下》第253条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

    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王阳明的学生朱本思问,人有心灵,才有良知。像草木瓦石之类,也有良知吗?

    王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如果草木瓦石没有人的良知,就不成其为草木瓦石。难道只有草木瓦石如此吗,天地之间如果没有人的良知,也就不成其为天地了。天地万物与人本来就是一体,只不过发用最精妙的是人的心灵罢了。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本就是一体的。五谷粮食、禽兽之类都可以作食物来养育人类,药石之类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因为所有这些与人都源自同一气,所以能够相通。

    这段话,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因为我们通常我们把“良知”理解为良心,而良心似乎只与道德有关,是精神层面的概念。

    王阳明的“良知”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概念。良知是心的本体,良知即天性,天性即天道。所以,良知就是天道。上一条,王阳明已经说了,良知无善无不善,它与道德伦理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当然儒家认为道德伦理是合乎天道的,但在王阳明这里,道德伦理并不是天道的全部。

    既然良知就是天道,那么万物与人一样自然都是遵循同一个天道的。朱本思的错误在于,他把“良知”看成只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没有透彻领悟到良知的本质是天道。这也不完全是朱本思的问题,“致良知”的学说,是王阳明晚年提出来的,意在统筹他所有的学说思想,可惜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阐发这一思想的内涵。如果我们一定要给良知一个世俗化的定义,也许可以说,良知就是合乎天道的认知。

    天道之于年,就是四时变化;天道之于日,就是昼夜更替;天道之于人,称为“良知”,更具体一点,之于双亲就是孝,之于君主就是忠,无穷无尽,不一而足。

    总之,万物都是一体,天道就是万物的本体,良知就是天道。

    《传习录下》第254条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和弟子们一起去会稽山游览,有一个学友指着岩石中开满鲜花的树木问,先生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但像这些树木,在深山荒岩中自开自落,与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说,你没有看到这些花树的时候,它与你的心一起归于空寂。你来到这里看到这些花,灿烂的鲜花才在你心中生动起来,由此便知,这些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外无物,是万物一体的自然推论。为什么心能够成为万物的核心呢?这离不开人在万物中的特殊性,只有人有心灵,因为人的存在,才需要去认识这个天道,天道是客观存在的,但天道的概念本质上是人创造的。人是主体,万物是客体,但是在王阳明看来,主体和客体不是可以分割的,本质上是一体。主体是万物的一部分,客体就在主体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173】万物一体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wz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