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255条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
《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条理,便谓之信。”
首先,何谓大人?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大人就是纯乎天性的人。
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大人,就是大德之人。
简言之,大人就是圣人。
有人问,既然圣人与万物一体,为什么《大学》又有厚薄之说?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王阳明说:“惟是道理自有厚薄。”道理,根据天道而行的理,具体到人,就是合乎道的修身之理。我们在修身的时候是有厚薄之分的。
比如,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但是当我们遭受外来伤害时,很自然地会用手足去保护我们的眼睛,这难道说明我们轻视自己的手脚吗?是因为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对禽兽和草木,我们都应该爱护,但又为何忍心用草木去喂养禽兽呢?对人和禽兽,我们都应该爱护,那我们又为什么忍心宰杀禽兽以供养亲人、宴请宾客、或作为祭祀的牺牲呢?对最亲近的亲人和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仁爱,如果只有一碗饭、一碗汤,得到的人就能活下去,得不到的人就会死去,我们宁可救自己的亲人,而不是救陌生人,为什么我们忍心这样做呢?因为道理本身就是这样的。
在自己和执勤之间,我们便不分彼此,没有厚薄之分。
为什么我们会有厚薄呢?因为儒家仁爱精神的出发点就在这里,君臣、师友关系都是亲人关系的衍生,高低贵贱的等级制度、礼制都以此为基础。儒家思想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亲疏有分、内外有别。如果可以容忍不爱自己的亲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墨家的兼爱为儒家所不容。
王阳明总结说,《大学》所谓的厚薄,是良知必然的道理,这不可逾越,这就是“义”(做合宜的事),遵循这个理,便是儒家的“礼”,懂得这个道理,就是“智”,始终坚守这个理,就是“信”。
可见,按照王阳明的解释,厚薄是指修身时的轻重取向,就是厚此而薄彼,要分得清彼此。人情有冷暖,做人要有立场,家国情怀不可丢。不爱家人、不爱民族、不爱国家,这样的人,孟子和荀子都呼之谓禽兽。
《传习录下》第256条
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回到“万物一体”的话题,王阳明说,作为身体的一部分,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味为本体;嘴巴没有本体,以万物的五味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是否与万物中和为本体。彼此、内外最终是一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