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无条件养育吗?你认为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更好吗?
你认为,用孩子表现良好时对其施以奖励或表扬,取代孩子表现不当时对其施以惩罚或批评,更能体现无条件的爱吗?
奖励和惩罚,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家长用惩罚、奖励和其他策略去控制孩子的行为时,孩子们会逐渐感觉到只有顺从家长的要求时才会得到爱。
有条件养育就是实施控制的后果,即使我们的本意并非在于控制。
无条件的爱是无论你做了什么,无论你怎样困扰我,我都永远、永远、永远不会停止爱你。
7个月零3天无条件养育的家长会时常让孩子感到安心,尤其是与孩子出现冲突时,会让孩子知道他们对自己有多重要,当孩子的行为不那么可取时,这些家长会指出该行为是暂时的,且并非出于孩子的本性,不会真的影响他们对孩子的了解和爱。
作为教师与家长一样,可以明确认定某些行为是错的,但仍能提供一种深刻的安心感,让学生确信老师依然关心他们,不会惩罚或放弃他们,即使他们的行为非常糟糕,这种立场会让学生显现其最佳动机,因而基于他们反思,并自发从事补偿性道德行为的空间和支持,也就是说在做错事后,找出如何让事情变对的方法。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信任,我们是关心他们的,那么我们就需要表现出关爱,并不要求他们表现乖乖,取得成绩作为回报,不是说我们不想要,或不期待他们的行为规范,而是说我们的关心和关爱并不依赖于此。
教师和家长都要思考孩子们在情感方面有什么未被满足的需要。比如那些调皮、捣蛋,看似在挑衅成年人耐心的行为,是否表明这个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呢?
你知道无条件养育吗?作者认为惩罚和奖励既不可取、也无必要,不是用什么取代什么。
当无条件的爱和真诚的热情永远在场时,“干得好”是多余的,当他们缺席时,“干得好”则根本无效。
作者确信,表扬并不是孩子需要听到的,而是家长需要说出的。我们习惯性的这些评价,可能代表了我们在潜意识当中的需要,但绝不是孩子的需要。
对于作者这个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觉得鼓励、表扬,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只是在我们说出的时候,要区分我们是发自内心的赞扬孩子,还是想通过这样的表扬,而诱导孩子。
作者似乎早就看出了像我这样读者的心思,所以作者说: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夸奖或道谢,我们的回答,应该取决于三种情况:我们为什么要说?我们对谁说了?会产生什么影响?
为什么?
这样的评价是为了表示善意,让对方感觉良好,还是为了控制某人日后行为而提供的有条件强化的变体。如果是后者,那么表扬不会真正改变什么。
对谁?
如果谢谢你或评价词,是发生在两个同等地位的成年人之间,尤其是双方均不特别依赖于另一方的爱和认可时,这样的感谢和评价,就不存在操纵的可能。我们需要倍加小心的是,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如何说,为何说。
影响
表扬存在很多灰色地带,很多情况下,评价是否会造成伤害,还不十分明确,作者建议留心其产生的影响,如果你习惯对孩子说类似表扬的话,那就观察孩子是否时常期望从你那里得到,或者需要这样的评价,试着觉察他们的内在动机,是否因为你这种评语而削弱了。
作者强调,他不是建议我们停止对孩子说正面的话,我们说的是我们应该看清楚自己语言的潜在意义,以及孩子接受这些语言的方式,而并非只是设法使用或避免某些特定的词汇,如果孩子感觉到我们仅仅是和他们一起庆祝其所取得的成绩,那就没有问题,但如果他们感觉到我们在强加自己的评价给他们,就容易挤走他们思考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感到自豪的本身。很快他们就会将自己的行为的价值定义在是否会调出我们的认可,或是日后其他当权人士的认可。
看了这本书让我感到汗颜,不知道当下自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已经变成有条件的爱。
假期已经快过去了,开学在即,为了帮助孩子恢复秩序感和承担家里家务以培养责任感,我采取积分方式。然而,这种积分方式除了带有游戏性,是否给孩子的行为增加了其他负面的影响?这是我非常担心的。
作者给出十三点育儿指导原则,我们认真阅读并思考后,可能会消除我们的疑虑,每一条都很实用,但却极富有挑战性。
十三点原则
1.深思熟虑
2.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3.专注长远目标
4.将亲子关系放在第1位
5.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6.尊重,尊重,尊重
7.真实可信
8.少说多问
9.记住孩子的年龄
10.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11.不说没必要的不
12.不要那么死板
13.不要匆匆忙忙
育儿之路任重道远,我们相伴而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无条件的爱正向引导孩子。
你知道无条件养育吗?作者:春雨
日期:2019.8.18
地点:书房
春雨每天一本书的持续更新的第58天!
【思维导图实战派】刻意练习之“遇见...”百幅计划:88/3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