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在勇气读书会打卡的第13天 ,阅读书目是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阅读了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阅读内容是:21.教育内容要生活化和22.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现结合我的个人经历,谈谈对这部分内容的心得体会。

如何让教育内容“剩下”?
什么是教育内容“剩下”,直观地理解就是教育过程之后,在受教育者身上留存的内容或价值。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有“剩下”,也不是所有的剩下都有价值,即便是没有剩下也不能说不是教育,它可能潜藏在我们不曾发现的角落。
那么,怎么让教育内容尽量“剩下”呢?其实,就是要让学习的知识跟生活有联系!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学英语,感觉很困难,也没有什么学习动力,到了高中的数学,也是在我看来是在听天书,为什么?因为,我的生活中用不到,或者说用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那没有来源于生活的运用,怎么会有学习的兴趣呢?剩下就更是无从谈起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方法技巧类的文章特别火,因为有干货,大家都需要嘛!
活化教育
作者在书中到,他认为:经过不断的积淀、筛选、过滤和加工,沉寂在课程、教材、教科书和文字符号中的教育内容,处于沉寂状态,等待着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激活。未被教学激活的知识,只是“知识化石”,虽然可能是完美的知识,但只能是供人观赏的“化石”或者“木乃伊”而已。
要激活知识的“化石”,让“木乃伊”归来,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将其在运用中活化。
我用个人教学中的案例来阐述一下,如何激活“化石”和“木乃伊”?
比如,我在讲圆的知识点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圆有哪些用处?车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呢?为了行进方便,那怎么求车轮走过一圈的距离呢?可以用“化曲求直”的方法,再比如做了一个圆桌,要给桌面图上油漆,求面积怎么求呢?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当我们教授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时,学生就不会那么无趣,会觉得在以后的生活当中需要这部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活化”的过程,让基本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活化教育内容的关键
一、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
很好理解,教育内容要来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生活,后面学到的知识又回馈到生活中去。
二、教育内容必须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的作品,而不只是教材编写者的作品。
比如说,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法,把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让学生进入情境,成为师生共同创设的内容,而不是照本宣科。
三、教育内容的学习必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内容,所以,在新旧知识之间做某种有意义地链接。
四、教育内容必须能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需要和表达实践。
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可以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外显行为表达出来,如朗诵、表演等。
写在后面
【勇气读书会21天打卡】,今天是我的第13天,继续努力,坚持阅读!如果你读的也是《教育常识》,欢迎一起交流!
更多精彩
“互联网+”唤醒乡村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