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⑹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2-02-20 00:25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2.3 汉语外来词的来源

胭脂是女性常用的化妆品,可施于面部和唇部。那大家知道胭脂从何而来?

其实胭脂这个词并不是汉语,而是一个外来的音译词,它来自匈奴语中一种叫“燕支”的植物。胭脂的产地,在晋代崔豹的《古今注》里有一段记载:

燕支,叶似蓟,花似捕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亦谓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谓为燕支粉。

这里明确提到胭脂的产地在“西方”。传入中国后,汉人将这种植物称为“红蓝”。

元守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陇西,征讨匈奴,接连攻下焉支山、祁连山。这一带水草丰美,匈奴人因此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人将贵族之妻称之为“阏氏”。这个名称也来源于植物焉支。《史记·匈奴列传》司马贞《索隐》注里引用了晋代习凿齿的《与燕王书》。里面说道:

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之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绯黄,挪取其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过见烟肢,今日始视红蓝,后当为足下致其种。匈奴名妻作阏支,言其可爱如烟肢也。

焉支山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为祁连山脉的一个分支,汉代属匈奴区域。因当地盛产焉支,故以“焉支”作为山脉名。这个“焉支”翻译成汉语,就有了多种写法,“焉支”、“燕支”……等等,最后以“胭脂”这个词形稳定下来。

匈奴与汉朝长期交往,又战又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匈奴语中的词汇也由此传入中原。除了“胭脂”以外,还有“单于”、“骆驼”等词。历史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人据此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这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西域的语言、风俗、饮食、文化制度与两汉完全不同。其中有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草异木、珍禽异兽。而在当时,这些事物在汉语中并没有恰当的词语可以称呼,于是,就用它们原有的、现成的语音来称呼它们。如箜篌、琵琶、唢呐、葡萄、石榴、狮子等等词语,都是由西域传入内地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外来词,主要来源于中亚地区的各种语言。

高名凯、刘正琰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按来源和时代,对汉语外来词进行了分类,各个时期的外来词都有其特色。比如刚刚提到的先秦两汉时期的外来词,主要来源于中亚的诸语言。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外来词,则主要来源于梵语。

佛教文化最早是从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土的。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信奉和扶持佛教,使佛教文化得到了迅速传播,到唐代佛教文化到达了鼎盛时期。

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经翻译的繁荣,由此带来了大量的梵语外来词。我们熟悉的“佛”、“塔”、“罗汉”、“夜叉”、“和尚”、“魔”等佛教用语都是在这个时期进入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唐宋元时期的外来词,主要来源于突厥语、蒙古语。比如,来源于蒙古语的“站”、“胡同”、“歹”、“戈壁”等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国家凭借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开眼看世界”,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往来也更加频繁。大洋彼岸日-本国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大批的知识分子东渡日-本,去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寻求救国之道。仅在1901-1906年间,留日学生就将近13万人。日语中利用汉字或古汉语语词翻译了大量的外语词,这些词通过留日知识分子的引介迅速地传入了中国。如“干部、消极、自由、立场、演绎、劳动、资本、积极、场合、道具、博士、革命、艺术”等词语。汉语在借用这些词的时候,直接借用了日文中的汉字书写形式,因此这类词也被称为“借形词”或“形译词”,也称为“日源汉字词”。这类词的使用时间很长,已经完全融入到汉语的词汇系统里,一般人都已经不觉得它们是外来词了。

五四运动后,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逐渐成为了主流。中华RM共-和G成立以后,来源于俄语的外来词也开始增多,但这些词语大多昙花一现,最终真正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并不多。比如“布拉吉”表示连衣裙。而事实上,这些词语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使用得也不频繁。

改G开放后,随着中外交流和语言接触的日益频繁,大批的外来词涌入汉语系统。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处处都有外来语的融入。比如“吃吐司”“喝咖啡”“穿夹克衫”“坐大巴车”“看脱口秀”等。

由此可见,汉语外来词的来源非常丰富。不仅如此,这些来源还有其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产物。

(本文根据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沚青教授 课堂实录整理)

相关文章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⒁

    4.1 汉语的方言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直接描写方言的作品并不多见。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恐怕是人们最熟悉的了。在...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⑿

    3.4 成语的发展和变化⑴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成语的结构形式、来源以及成语中古汉语的语义、语法、语音留存的现象。...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⒃

    4.3 方言与共同语的交流与融合 汉语方言与共同语,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⒀

    3.4成语的发展和变化⑵ 成语变化的“理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引申,产生新义新用法。二是异解另构,产生新词新意...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⑾

    3.3 成语中的古语留存现象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⑸

    2.2汉语外来词的译借方式 清代闭关自守,王公大臣们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无所知。一直到光绪年间,才渐渐的派人出...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⑹

    2.3汉语外来词的来源 胭脂是女性常用的化妆品,可施于面部和唇部。那大家知道胭脂从何而来? 其实胭脂这个词并不是汉...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⑺

    2.4 汉语外借词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称为“借词”,...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⑻

    2.5 外来词的“源与流” 前面几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汉语借词与外借词。所举的例子大多都是单向性的,也就是从一种语言...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⑼

    3.1成语的形式特征 成语,是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成语是一座宝库,它为我们集中展现了中华传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kn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