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⑿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2-04-09 03:02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3.4 成语的发展和变化⑴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成语的结构形式、来源以及成语中古汉语的语义、语法、语音留存的现象。由此可见,汉语成语的形成,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那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现在看到的成语,则它们最初的样子吗?从形式到内涵,成语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语言也不例外。成语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在形式和意义方面也会发生变化。

从形式方面来看,许多成语从产生到定型,再到后来的运用,其形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比如,成语“赴汤蹈火”,出自于《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而后产生了“探汤赴火”“蹈赴汤火”“蹈汤赴火”“探汤蹈火”“赴汤投火”“蹈汤赴火”“赴汤蹈火”等多种形式,最终才是“赴汤蹈火”的形式确立了下来。

一个成语在不同的年代,存在着不同的形式,有学者把这些不同的形式称为“变体”。有些字、词的替换,是为了使得成语更加通俗易懂,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比如,出自《孟子》的成语“揠苗助长”,现在多用“拔苗助长”,“翻箱倒箧”变成了“翻箱倒柜”,“衣冠土枭”变成了“衣冠禽兽”,“落荒而走”变成了“落荒而逃”,“不瞽不聋”变成了“不痴不聋”……

有些采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比如,成语“信口开河”就是由碑的“信口开合”变化而来的。“河”与“合”原本不同音。“合”在中古时期是入声字,到了近代汉语以后,入声消失了,才和“河”字同音。“开合”是一组反义词,表示嘴巴的动作,强调的是说话不负责,随口胡说。而“开河”从字面含义上理解,指的是“开辟了河道”。河道一旦被凿开,河水必喷薄而出。人们基于这样的联想,把“合”字换成了“河”,用来表示“无节制的随意说话”。由于这个词非常生动形象,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反而更加常用。

从意义方面来看,许多成语的含义从古到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生“引申义”或“比喻义”。比如成语“如法炮制”,本来指的是依照成法炮制中药。后来引申比喻为“照样来仿作”。“汗马功劳”,原本特指战功,后来可以泛指事业上的功劳。“亦步亦趋”来自于《庄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后来经常以“亦步亦趋”来形容事事跟随和模仿别人。

二是“褒贬色彩”的变化。比如成语“后来居上”,它原本表示的是“资历浅的、新进的人反而居于资格老的旧臣之上”。这个成语来自于《史记·汲黯传》:“陛下用君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来用这个成语来称赞后起之秀超越前辈。再如“勾心斗角”,原来用来形容宫室结构错综复杂而又精巧工致。这个成语出自于唐代杜牧《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后来用来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成语的新义产生很特殊,学者们把这称之为“误解误用”义,指的是由于误解误用而产生的词语新义。过去,人们往往是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对这些词提出批评,并进一步来分析误用的原因。比如,批评使用“空穴来风”,来表示消息和传闻没有根据,使用“美轮美奂”来形容艺术表演、雕刻绘画等美好事物。

那么,是不是只要不符合成语的原意,就是误解误用呢?我们觉得,这需要讨论,不可一概而论。对于语言而言,变化才是常态。汉语中的绝大多数词语,都不会只按照它最初产生的某个意义来使用的,它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词义的引申或新义的派生。成语也不例外。李运富先生《从成语的误解误用看汉语词汇的发展》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成语的理解或使用,不合愿意了,那首先要看新的解释和用法是否具有理据。毫无理据可讲的,当然要判其‘误解误用’,责令其改正。对个别积非成是验收改正的,也只能认可。但是,如果有理据的话,就不必断定他为‘误解误用’,就应该顺其自然的发展。”

(本文根据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沚青教授 课堂实录整理)

相关文章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⒁

    4.1 汉语的方言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直接描写方言的作品并不多见。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恐怕是人们最熟悉的了。在...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⑿

    3.4 成语的发展和变化⑴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成语的结构形式、来源以及成语中古汉语的语义、语法、语音留存的现象。...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⒃

    4.3 方言与共同语的交流与融合 汉语方言与共同语,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⒀

    3.4成语的发展和变化⑵ 成语变化的“理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引申,产生新义新用法。二是异解另构,产生新词新意...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⑾

    3.3 成语中的古语留存现象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⑸

    2.2汉语外来词的译借方式 清代闭关自守,王公大臣们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无所知。一直到光绪年间,才渐渐的派人出...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⑹

    2.3汉语外来词的来源 胭脂是女性常用的化妆品,可施于面部和唇部。那大家知道胭脂从何而来? 其实胭脂这个词并不是汉...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⑺

    2.4 汉语外借词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称为“借词”,...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⑻

    2.5 外来词的“源与流” 前面几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汉语借词与外借词。所举的例子大多都是单向性的,也就是从一种语言...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⑼

    3.1成语的形式特征 成语,是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成语是一座宝库,它为我们集中展现了中华传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vk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