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与朋友一起聊起了教育的话题,虽然我们不是什么专家,却也有各自的认识,这也是生活的积累,成长的体验。朋友说话比较有力,总会带着一种激情。当我们谈到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有叛逆期,他就激动地说:“咱们长这么大的人,一问的时候也想不起有什么叛逆期,就问你挨不挨棍子吧!”想想我们小时候,哪个不是淘气地玩,然后,被家长追着打,打完还是依旧。也不见哪个抑郁,也不见哪个叛逆,就这样也过来了。
时代不同了,过去父母管孩子也不见什么补课啊,兴趣班啊,反而是地里的活,家里的事,都差不多地会做了,即使放学之后,也是要割点草喂羊,挖点菜喂猪,还有抱柴烧火做饭,好像不管男孩女孩早早地就都会做了,也没什么矫情的病。
过去的孩子多,家长也顾不过来,没有什么偏爱,只不过有时候,乡村的近亲们在逗孩子的时候,说出来的事情会让孩子记在心里,会留下阴影。朋友说他姐姐在小的时候,总会被叔叔逗哭,说他爸偏向,不疼她。让他姐姐伤心地好久,在她心里她一直都不是这个家里的人,父母不疼她。直到结婚后,这种心理才慢慢地转化。
现在孩子独一个的比较多,也就涉及到了家里再有二胎、三胎的时候,父母如何平衡孩子的心理,如何才能一碗水端平。从我的角度来看,父母对孩子会是真爱的,只不过,对于不同个性的孩子来说,肯定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就像我的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的爱是一样的,但态度却是不同的,比如我比较节省,每次回家的时候,父亲问我用钱不,我都会说还有,而我的两个弟弟只要有钱就不回家,一回家就是没钱了。所以,父亲说,对老大不能说家里没钱,对两个弟弟不能说家里有钱。爱是从内心生出的情感,并不是以钱来衡量的,父母有自己生活上的考量,也会有相应的对待,孩子的个性与发展是不同的,未来的路如何并不是完全靠父母的努力,更需要自己去成长,去成熟。
一位朋友有两个女儿,又生了三胎的儿子,本是个大家都高兴的事情,二女儿却认为这个小弟弟夺走了父母对她和姐姐的爱,所以变得抑郁了。只要是父母给小弟买玩具,她就会告诉父亲,给他买什么,必须也给我俩买什么。她也会跟父亲提出要求,我是初中开始住校,他也必须住校。
有时候,父亲被女儿弄得无奈了,也会吼几句,女儿不说话,回到自己屋子里就会拿刀子在自己的手臂上乱划。
在外人看来的儿女双全,实际上却是满心烦闷,欲哭无泪。
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只有亲临实际情况才会有所对策的科目。纸上谈兵谁都会,但实际问题却是千变万化的。因为,过去的散养让孩子的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而现代模式化教育,却想着统一思想,统一行为,却在这种统一之中与现代孩子追求的个性自由产生了许多问题。孩子的内心无处释放,可能就会积压出许多问题。
时代不同了,观念不同了,孩子的成长也就不同了,这不仅需要孩子去适应这个时代,更需要家长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停留在过去的观念中,在陪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一起成长起来。共同成长需要双方的努力与沟通,也需要无尽地耐心才可能达成。
网友评论